||
共享经济中有馈赠经济的影子
武夷山
现在,共享经济成了热词。
我觉得,共享经济这个新概念里有古老的馈赠经济(gift economy)的影子。过去曾认为,馈赠经济是落后的(如农村盖房子时,村民之间相互义务出工,而不是相互支付工钱),商品经济才是先进的。有意思的是,科学活动一直有接近馈赠经济的地方。
“反者道之动”,万物都总要回归的,城里人想回归自然,厌恶了商品气息或支付手续麻烦的人群想共享,其理一也。
我2003年发表的一篇短文说,“我们应当提醒自己,第一,馈赠经济范式也许是下一波的时尚,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第二,馈赠经济的思路对于在市场经济中成功也不无帮助。”
下面重贴这篇短文。
科学与馈赠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3年11月7日)
经济学家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经济体都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有些经济体是以给予或曰馈赠为基础的。刘易斯.海德在其专著《礼物:财产的情欲生活》中指出,有两种经济体。在商品经济或者叫交换经济中,拥有财产最多的人地位最高,而在馈赠经济中,向别人馈赠最多的人地位最高。比如,在狩猎-.采集社会中,一名猎户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他吃掉了多少自己俘获的猎物,而取决于他为其他人带回来多少猎物。
不要以为只有在比较原始的社会中才存在着馈赠经济。其实,科学家也遵从馈赠经济的规则。地位最高的科学家不是拥有知识最多的人,而是对本学科领域贡献最大的人。假定一个人学富五车,但是对本学科的贡献微不足道,那么此人是很可怜可悲的,他或她会被认为是糟蹋了自己的才能。
比如在学术研讨会上,科学家们要发表(发表行为就属于给予)论文。按说,科学家如果自私,就不希望别人发表水平更高的论文,这样他就保住了自己拥有知识最多的地位。而实际情形是,大家争相发表论文,希望自己的论文具有显著的、恒久的价值。根据交换经济的原理,谁发表的论文水平越高,别人学到的东西越多,他或她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相对较少,那么此人离开研讨会时就成了“输家”。而在科学界,大家一致认为,发表了高质量论文的当然是赢家。
科研人员的馈赠行为有多种形式。发表论文是馈赠,发表学术演讲和科普演讲是馈赠,与同事同行分享科研成果是馈赠,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比如参与科学期刊的编辑,参与论文稿件或课题申请书的评审,参与学术会议的组织,等等)也是馈赠。开源软件这种文化也属于馈赠经济,因为软件开发人员为开源软件共同体提供的优质软件越多,其地位越高。归根结底,科学是由观念和概念构成的馈赠经济。
为什么狩猎社会采用了馈赠经济?因为野兽肉是会腐烂的,若某一次狩猎斩获不小,反正一个人也吃不了,还不如赠予大家分享。信息也是随时间流逝而贬值的,是能够满足一个人以上的许多人的需求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是随分享增值而不是减值的。如果说交换经济适合于工业经济的话,那么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馈赠经济说不定又会复苏。
馈赠经济与交换经济不是截然对立的。例如,杜邦公司意识到废硫酸对环境有害,自己既然生产了硫酸并销售给了客户,就不能对潜在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他们开始大张旗鼓回收用过的硫酸,加以纯化处理,并再次出售。随着回收规模扩大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他们已经做到使“再生”硫酸比新生产的硫酸便宜,从而在“再生”硫酸市场上牢牢占据了支配地位。与此同时,公众就可能认为杜邦是个重视环保的公司,对它的好感大大增加。于是,不论是按照馈赠经济的标准,还是交换经济的标准,杜邦公司都得了正分。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使经营业务自身成为对社会的馈赠物。
我们从对市场茫然无知逐渐走向了较规范的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市场经济范式的滥用问题(即平时所说的“一切向钱看”)。例如,政府经费或政府行为所产生的某些数据库不向公众开放(甚至不向其他政府部门开放),而成了某一个政府部门下属的机构挣钱的工具。这种做法的结果肯定不是帕累托最优的。我们应当提醒自己,第一,馈赠经济范式也许是下一波的时尚,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第二,馈赠经济的思路对于在市场经济中成功也不无帮助。
参考文献
1 Gifford Pinchot, The Gift Economy,http://www.context..org/ICLIB/IC41/PinchotG.htm
2 http://www.openscience.org/talks/bnl/text9.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