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尖

已有 2901 次阅读 2013-4-12 16:12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左朝胜
科技日报
2013-4-12

   自打电视台播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这个“尖”字便成“神器”。比如,关于手机短信产业的推广就叫“指尖上的中国”,卖鞋的似乎可以叫“足尖上的中国”,写字的能不能叫“笔尖上的中国”,医院的护士也可以拍一部“针尖上的中国”……总之,似乎带尖的和中国联系起来,都会有一种神奇的效应。

   有智者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可是,在咱们这个文化大国,至今你把女人比作花都不算蠢材。无非是你比作春兰,我比作秋菊;你比作夏荷,我比作冬梅……就像什么“尖”上的中国一样。

   当然,也不能全怪“江郎才尽”,的确在中国有多少女人一辈子也没被人比作一朵花。也有被人比作九十九朵花的女人,当你再把她比作第一百朵花时,她仍然以为你是天才。直到哪一天,你把她比作落花、败花、残花时,她才会骂你是蠢材!

   国家太大了,国民太多了,需求太猛了,文化太缺了。女人们指望男人都是第一个说女人花的天才,那也太不给男人活路了。看上眼的男人,第一个对你说像花,那就是你的天才了。我有一个哥们的太太,每次在一起喝酒时,总会一往情深的夸我这哥们。太太自幼学习舞蹈,长成后就是某大歌舞团的“台柱子”,如今仍然从事艺术交流方面的文化产业。和她在一起,一不留神谈到艺术文化,我们都显得特没文化。她夸她先生文笔好,这我信,酒桌上都是妙语如珠;她夸先生思想深,我也佩服,别人酒后胡扯,这哥们酒后无语;她夸她先生有情趣,我深以为然,于枯燥中见水灵、于沉重中显幽默、于苦酒中品绵甜、于醉态中露狷介……直到有一回艺术的太太夸奖我这哥们懂艺术,在多少年前就看懂了现代舞时,我们全桌群起而攻之,“他蒙你的!”这位深谙艺术的太太,面对群儒起哄不为所动,“他真懂!”那一刻,我真的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结婚多年的男人能够获得一个女人至始至终的这般欣赏,这女人心里该是开放着一朵何等美丽的花啊!瞧瞧,咱又蠢材了不是?

   我家辈分最低级别最高的左行之同学,至今一岁零十个月了还没有学会说话。可是,他能把平板电脑放在地毯上,蹲在那里用小小的手指按来按去,终于按出来一列火车,再把火车按得鸣笛冒烟,最后还来个滑动操作,让火车开动起来。这时左行之高兴得站起来扯扯我的手,指着地下的平板电脑高兴得“啊啊”叫。中国的话还不会说就能玩美国的苹果电脑了,这让我都不知该说什么好。左行之生下来就爱笑,当音乐老师的内弟说他“笑点低”。

   后来,我发现何止左行之啊,全社会的大人们“笑点”也不见得很高。一部搞笑的旅游电影,居然创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新高;一个利用地方方言互相丑化贬低的小品,居然成就了中国最火的文化产业;电脑上无厘头的游戏,吸引了几乎一代的青少年;胡编乱造光怪陆离的电视片,充斥了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最火的节目是征婚,最应该隐秘、最应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居然可以成为娱乐大众的素材;最应该慎之又慎的祖国历史,被戏说得真假难辨;最应该小心珍重的民族伤疤,被轻薄成嘻嘻哈哈。

   我认识一位八十岁的老阿姨,每当屏幕上出现有日本鬼子的电视剧时,她一定要走开。她对朝胜说,我七八岁时就看到日本鬼子在山东老家杀人,用刀砍掉中国人的头……至今记忆犹新!老阿姨没有去指责这些把抗日拍成了游戏的电视剧,而是选择了走开。遗憾的是,亲眼见过日本鬼子砍掉中国人头的老一辈越来越少了,而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些电视剧前看得“笑出了粉红色的牙床,看到了嗓子眼里的米饭”, 这让我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记得以前听过一段相声,说逗不乐观众咋办?那就干脆下台去胳肢。文化艺术本来就有高雅通俗之分,相声大概属于通俗艺术吧,朝胜小时最喜欢听相声,几乎喜欢到痴迷程度。还是在听磁带的年代,朝胜就把那些经典相声的磁带买全了。更加离谱的是,利用磁带播放机上的循环装置,居然可以把一段相声循环着听好几遍。每一遍都能“笑出了粉红色的牙床,看到嗓子眼里的米饭。”那时,连我自己都觉着俗不可耐。可是,现在电视上的相声,朝胜基本不看了。看着都替相声演员们不好意思,干脆下台去胳肢观众,也能算个“行为艺术”。借用一句广告语说“没有最俗,只有更俗”。

   通俗文化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可是为小众服务的高雅艺术,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讲,也是断断不可或缺的。大歌剧肯定没有二人转容易普及,但是,我们孩子的艺术欣赏水平,如果只是停留在二人转的审美上,大学毕业了甚至没有看过几部经典的歌剧表演,当他们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总不能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和别人大谈中国的二人转吧?

   非常赞同文化管理部门提倡的送戏下乡等“三下乡”活动,但是有些高雅艺术作品是无法在大篷车上展现的。如今的城市里都有高品位的音乐厅和大剧场,对高雅艺术的普及也得有“三下乡”的精神。记得在七十年代末,朝胜那时在安徽团省委工作,专门和省歌舞团的交响乐团联合,到各大学去普及交响乐。省歌舞团好像也没有提出经费问题,就是在大学的礼堂里边讲解边演奏,甚至连一顿饭都没有在大学吃过。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对此非常积极发挥极好,大学生也是兴致高昂掌声不断。相信那时听过我们普及交响乐的大学生们,无论今天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对交响乐一定不会忘记。

   小品要看,全本大戏也要看;电视要看,经典著作也要看;流行歌要听,中外歌剧也要听;文化要搭台,文化也要上台;经济要抓,精神更要抓;未来要憧憬,历史更要珍重;前仰后合的大笑需要,会心一笑的感悟更重要。

   那时,再让世界看看——

   心尖上的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9560.html

上一篇:阎锡山如何处理一份贵重礼品?----阎锡山日记摘抄(6)
下一篇:与“你幸福吗?”平行的思维方式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6 赵凤光 刘钢 翟自洋 李超勇 余昕 董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