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影响力贯穿五代中国科普人

已有 3643 次阅读 2012-7-7 06:5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普, 国务院, 影响力, 英文原著 |文章来源:转载

影响力贯穿五代中国科普人

  □卞毓麟

(文汇报,2012,5月2日)

  艾萨克·阿西莫夫,一位世界顶级的科学普及家,很值得我们长久地研究和借鉴。特别在我国原创科普乏力之际,回顾阿西莫夫及其影响更有现实意义。

  阿西莫夫的作品以其高水准赢得了无数读者,在中国也不例外。从我亲身接触到的五代人身上,颇能折射出阿西莫夫的影响之巨。

  第一代人如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李珩(1898~1989)。他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和科学作家。27年前,88岁高龄的李老曾给我写信:“我希望你多多介绍阿西莫夫和萨根的科普著作以飨读者,更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丰富你的科学知识,发展你的文学修养,效法两位作家,以成为我国的科普创作名家。任重道远……尚祈勉之勿忽!”李老的意思,不正是“借鉴国外的优秀作家,繁荣自己的原创科普”吗?

  第二代人可以多举几位。如曾任中科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1916~1997)。他非常赞赏阿西莫夫的科普读物,不仅看中文版,而且读英文原著。1987年,我请人把自己译的阿西莫夫著《二十世纪的发现》转呈方毅,很快收到了方毅办公室回信:“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为科普工作做出新的努力。”

  又如我国天文界长期以来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王绶琯(生于1923年)曾在2009年满怀激情地为《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撰写书评:“一般的作品,是把读者作为客人请进来,然后细数家珍;而阿西莫夫,好像是带了客人从远方过来,浏览了一路风光,然后从容地登堂入室,挥洒自如……”确实,他是阿西莫夫在中国的又一位知音。

  再如《科技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林自新(生于1929年),他是首部中文版阿西莫夫著作《碳的世界——有机化学漫谈》的译者之一。他说,“文革”中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大帽子满天飞,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气氛。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上世纪70年代初担任科学出版社负责人时,曾努力组织翻译出版国外科普作品,最有名的是《阿西莫夫科学指南》……还有《阿西莫夫科技传记百科全书》、《氮的世界》等。”

  第三代人就更多了,笔者(1943年生)正是其中一员。我非常认同阿西莫夫的写作信念:“能用简单的句子就不用复杂的句子,能用字母少的单词就不用字母多的单词。”他曾说:“理想的状况是,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全无遮栏。写诗一般的作品非常难,要写得很清楚也一样艰难。事实上,也许写得明晰比写得华美更加困难。”诚哉斯言!

  第四代人如1968年出生的尹传红,是一位知名科学记者兼科普作家。他说过:“我13岁那年,曾经动过离家出走的念头!这跟我当时经历的两件‘大事’相关……,非常幸运的是,在那些‘危险’的岁月里,当我独自在无聊、苦闷和迷茫中徘徊的时候,有缘‘结识’了阿西莫夫,我的人生由此便有了一种亮色。”“我由阿西莫夫作品引导,爱上科普和科幻,走进了科学的世界。我个人的命运也由此而改变,所以一直对阿西莫夫怀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感情。”

  第五代人,如“科学松鼠会”和“科幻苹果核”的成员们。如今人们对他们已知之甚多,此处不再赘述。

  人们当然会思索:“我们为什么没有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通过一次讨论,看来很难给出标准答案,也许其难度不亚于回答“我们为什么没有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或者“我们为什么没有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大师?”但为了真正弄明白我们为何缺乏国际一流的科普作家,就必须深入探讨:我们的结症是什么?瓶颈在哪里?机遇在何处?长处是什么?我们有何良策真正繁荣原创科普?……

  正如卡尔·萨根所说,“我们身边再也没有艾萨克·阿西莫夫”,所以,后人更应发奋。“回望阿西莫夫,繁荣原创科普”应该是长期“给力”的行动。纪念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是一种符号象征,更重要的则是把象征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89647.html

上一篇:米切姆的《技术哲学概论》
下一篇:[转载]郭文斌:以文学守岁
收藏 IP: 219.143.90.*| 热度|

8 王春艳 陈学雷 曹俊 史智才 魏瑞斌 俞立 赵凤光 mingshideq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