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略谈中医研究的路径与策略 

已有 6281 次阅读 2010-3-25 07:27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是2003年我在本所组织的一次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所作总结发言的速录稿,当时未审阅,现在都记不清我说的是什么了。)

一、中医研究的层次、方向

   经络研究和整个中医药的研究一样,应是微观的实证研究与宏观的研究并重。在当前来讲,可能宏观的研究更为重要。在微观的层次上,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意见尚不一致,我想也不急于统一,还要进一步地做,而且可能各种说法都是对的,或者说是部分是对的。因为生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生命现象有时候表现为“粒子”的形式,有时候表现为“波动”的性质,观测者对被观测的对象构成干扰,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用某一种手段,比如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去观测,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一种反应。利用其他的方法观测,观测对象可能会表现出另外一种现象,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在微观的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定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经费有限,这是中国的国情。关于经络研究,以至于整个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在哪儿,应该多听中医专家的意见,这依赖于在座的专家,以至于更多的专家,大家坐到一块儿来。

二、中医研究应争取同盟军的支持、合作

    争取同盟军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经络研究中,把经络是否存在作为研究的课题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假设现在的中医体系不被排斥,已经被大家所接受,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花很多的钱、很多的精力来研究经络是否存在。但是在目前,为了争取同盟军,还是有必要研究这个问题,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有两种工作要做:一方面,是以自我为主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以争取同盟军为主的研究,这个也是要做的。这与其他领域做业务工作时,需要做公关,需要做市场是一样的。关于争取同盟军的研究,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把经络的客观存在性研究得很透,可能能引导一些人相信中医。有时,人们接受的观念,跟传播者的主观意识可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如那英的那首《雾里看花》,阎肃当时是为了3.15创作的,主题就是打假,给我一双慧眼吧,我可以看出假货。但是听歌的人,把它列为爱情歌曲。我们也可以通过设某一个课题,争取更多的经费。现在完全可以总结一下,做了这么多年研究,有这么多的成果,是否很多原先怀疑经络的人,因为某些新的论文出来了以后,就改变了看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许课题应换一种做法,或者说我们为了争取同盟军,要立另外一个题目,更有利于中医事业。德国医学史专家文树德教授是研究中医药在西方的传播的,他认为中医药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原因,主要是西方的人改造了中医的思想,将中国人写的中医书,改造成了西方人能接受的模式,而并不是中医药的疗效。

三、加强交流和合作

   
当今法国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热内,他写了一本书叫《软物质与硬科学》,如果我早点将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也许可起到更好的交流作用。我对于国外中医药行情不太了解,刚才提到外国的研究水平比较高,有没有可能让他到中国来做研究?要争取这样的机会。倒不是说外国人就比我们聪明,关键是思维方式不一样。因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跟我们的思维方式碰撞在一块儿,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80年代初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Stone Monkey,翻译成中文就是《石猴》,我当时看了后有一个比较震撼的感觉,他对于中国医药中的颜色研究得比较深入。按照西方物理学的概念,色不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讲穿了是一个波长,所谓颜色是视网膜对不同波长的光波的感觉,色在物理学里面是不值得独立存在的概念。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医里面,一种食品也好,一种药材也好,它的色泽跟它的药性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个外国人当时研究中医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方面。他们用他们的思维方法,可以看到我们不容易注意到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加强各方面的交流,而对大家有所启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06034.html

上一篇:译事斟酌三则
下一篇:用多种方法算账
收藏 IP: .*| 热度|

22 周可真 赵星 王桂颖 印大中 陈儒军 陈绥阳 王号 钟炳 杨秀海 李祖龙 吉宗祥 柳东阳 张天翼 许文婕 鲍海飞 李泳 左正伟 刘晓瑭 丛远新 zhaowanfu ffy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