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素养是人类集体实践的突现特征(2005) 精选

已有 5191 次阅读 2023-2-13 08:32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素养是人类集体实践的突现特征(2005)

武夷山

 

(博主按:上文写于2005年,记不清发表于何处了。有多家网站转发过此文,但都略去了作者和出处。我找不到原稿电子版了,只好从网上再复制此文。转发我此文的网站都略去了文中的数字,不知何故。)

 

    迄今为止,人们一般把科学素养与个体联系在一起。例如,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到2061年,所有美国人都应具备科学素养,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方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应用认知科学教授、著名的科学教育学者沃尔夫.迈克尔.罗斯教授经过长期的思索,提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观点:科学素养是人类集体实践的突现特征。

  他用一个真实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在加拿大某个村镇,居民一向依赖家家户户都有的水井。可是在夏季枯水季节,井水的污染程度很重,他们只好驱车?公里去一个加油站取水。于是,镇议会提出了铺设自来水管道的方案。好多居民反对铺设自来水管道,他们害怕通了自来水后,就会招来房地产开发商和更多的新住户,这些人会铺设不太渗水的路面,最终毁了乡村风貌。于是,镇议会召开了公众会议,讨论和辩论要不要铺水管。在讨论中,能识别出“科学”的地位,但是它不是孤零零的,而是织成整块织物(会议决定)的一股纤维。比如,本镇水问题谘议会工作组的一位专家卡迈克尔先生在发言中用曲线表明,铺设不渗水的路面,使得降雨量大的年份与降雨量小的年份相比,蓄水层水平面没有什么变化。铺设自来水管道会加剧这一问题,所以,他反对接通自来水网。然后,本地选民协会主席佛勒先生做了最有说服力的发言。他对卡迈克尔的观点发表评论时,涉及了环境科学问题、开发政治学问题和地质学问题。他最后说,反对铺水管的居民都是环境意识很强的。而夏季里,附近的亨德森小溪的水流?%来自地下蓄水层。如果居民们转而饮用自来水,减轻对蓄水层的压力,就是对环保的实际贡献。他的观点得到多数人拥护。在这一会议中,不应当只在卡迈克尔和佛勒的大脑中寻找科学素养,也不能说会上未发言者就缺乏科学素养。事实上,会上会下,他们的很多议论和观点都对最终决策和整个群体的科学素养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会议主持者怕佛勒与卡迈克尔发生剧烈冲突,曾竭力阻止佛勒发言。我们应当认识到,围绕发言权所发生的谈判争执,如何将具有不同立场的人都包容进来,这些本身就是构建科学素养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反观我国最近围绕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组织的一次公众听证会,尽管这是全北京市民甚至更多的人都无比关注的一个问题,可是有关当局最终只允许个人出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对于公众参与的认识的差异有多大。

  如果这样来认识科学素养,那么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如何使得科学素养成为集体的特征而不是个体的特征。此时,每个人掌握了多少、贡献了多少科学知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做出的决策是否考虑了各种相关知识(包括本土知识)、信念和价值观念。

  科学素养意味着某些能力的集体生产,意味着学生能自由获取所需的资源。这是否不可实现的梦想?不是。法国有一位小学教师叫伯尔纳,他是这样“教”的:孩子们到校(没有规定的时间)后,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当天想做的事:给笔友写信,尝试着作曲,在车间里制作一样东西,坐在池塘边上做诗,等等。一天当中,孩子们在相互交往中做这做那,一些成人帮点小忙,比如,与孩子们下棋,带着他们一起料理花园。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阅读、写作、算术,还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和其他技能,比如怎么寄信,怎么种花,怎么写诗,怎么作曲。更重要的,学会如何让梦想驰骋。伯尔纳真是无为而治,不教而授,他的诀窍是让群体发挥作用。罗斯教授对伯尔纳的思想身体力行,也在自己家附近的一所中学给七年级的孩子讲科学课,辅导孩子们调研、监测身边的河流和流域的水质,后来,这些中学生将自己学到的丰富知识通过本社区的一个环保展览展示出来,以期为建设生态健康的美好家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将伯尔纳老师和罗斯教授的思路推广一下,科学教育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设计安排这样一些情景,使得环境,而不单单是个体,也表现出科学素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76015.html

上一篇:在一个研讨会上致辞——日记摘抄981
下一篇:从“别人的参考文献变成自己的参考文献”说起(2005年在长春一次研讨班上的发言提纲)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13 王安良 郑永军 窦华书 尤明庆 孙颉 晏成和 王震洪 高峡 杨正瓴 史晓雷 刘立 周忠浩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