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朗诵会有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2005年3月9日
那天,我带正上初中的孩子聆听了艺术家们的精彩朗诵表演(博主今注:指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返回的路上,我问她:对哪个节目的印象最深?她想了一会儿,说:“就是狼的那个”。她指的是徐涛朗诵的“像山一样思考”。这与我自己的印象完全一致。其实,她思考了一会儿才回答,不是因为想不出好作品,而是因为好作品太多,倒反而不好选择了。我真诚希望今后继续办这样的朗诵会,不要让我们“千年等一回”。
说一点美中不足。整场朗诵会,似乎只有两次笑声。一次笑声出现在朗诵费曼的作品时。一位老一辈的科学家告诫年青的物理学家费曼:如果在你的学术报告会上,某某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打瞌睡,你不要觉得难堪,好像是你讲得不好,因为他出席所有的报告会都要打瞌睡的。另一次笑声则是因为男主持人李野墨更正自己的一次口误,自我解嘲说,恐怕自己是像上一段朗诵内容中做学术报告的费曼一样太紧张了。朗诵是严肃高雅的艺术,科学是严肃神圣的事业,但并不等于说科学作品朗诵会上就不可以笑声阵阵。我盼望下一场朗诵会能多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家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幽默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作品,这类作品并不少。
还有一条建议。舞台上的大屏幕为这场演出增色不少,但是大屏幕上不一定非得是图像,也可以是朗诵文本的字幕。假如在刘光鼎院士朗诵自己的诗词时,在屏幕上同步打出诗词内容字幕,则效果一定好得多。毕竟,诗词的内容不如散文好接受。
附:
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首场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
中国网 | 时间: 2005-03-01 |
“科学家一定是那些不修边幅、不近人情、满口晦涩术语的人吗?当朗诵者在舞台上传神地演绎竺可桢著作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就知道,这个创意是正确的。” ——策划者
2月26日晚《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在中山音乐堂举行。
6点多,天色已经完全地暗了下来,记者顺着熙攘的人群走向《照亮黑夜的烛光——科学经典名篇朗诵会》举办地中山公园音乐堂。在通往音乐堂的小路上,没有像演唱会前因歌迷们炙热躁动引起的喧哗,也没有像足球赛前因心中的忐忑而写在球迷脸上的不安,这里的观众只是低声地聊着,在离那些伟大的科学巨匠们如此之近的晚上,观众们来这里进行的是一场科学的朝圣。
爱因斯坦也来了
会前,我就在黑板上上下下写满了一大堆,还在写着,爱因斯坦跑进来,和颜悦色地说:“哈啰,我来参加你的研讨会。请问你,茶放在哪里?”
报告结束后,开始问问题。坐在爱因斯坦旁边的鲍立首先站起来说:“我不认为这个理论正确,因为这个,这个和这个……”他转头去问爱因斯坦:“你同不同意,爱因斯坦教授?”
“不——”爱因斯坦的声音拉得很长,带着浓重德国口音,很悦耳的一声“不”,很有礼貌。“我只觉得,要替引力交互作用构思一套同样的理论,必定十分困难。”
选自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主办方:科普不惧价高
本次朗诵会的最高票价是480元,最低也得80元。承办单位《科学时报》社的杨虚杰则表示,这种朗诵会演出的观众很大一部分应是来自广播和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许多学校还没有开学,学生观众自然不会来“捧场”的。据了解,为了吸引学生观众主办方已经给学生购票进行了6到8折的优惠,但似乎观众们自己掏腰包的热情并不高涨。记者了解到,观看演出的观众仍是像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团体购票群体占多数。
本次朗诵会主办方市科委负责科普教育的王旭彤向记者表示,此次演出虽然基本上是市场化运作,“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尝试,一种将科学通过艺术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形式,这将为科普工作开创一种新的形式”。关于票房收入并不理想的问题,王旭彤谈道,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固定的受众,朗诵艺术的受众群比起流行音乐、足球比赛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冷门”艺术。
策划者:让大师复活
杨虚杰的声音有些嘶哑。2月27日早晨,当记者拨通她的电话时,她正在与一些科学界和艺术界的专家讨论昨天晚上演出的效果。她告诉记者,从最初萌发这个创意到首次演出顺利完成,中间经历了整整10个月,真的有些累了。作为整个科普名篇朗诵会主要的策划组织者,她这10个月中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反复选择朗诵的篇目和与艺术家们的磨合。她说,所有的这些工作只有一个目的,让科学大师们的智慧在舞台上重现。让这些人类科学思想的精华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胡志斌 施剑松)
《竞报》 2005年3月1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