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污染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吗? 精选

已有 5361 次阅读 2020-9-11 10:16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污染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吗?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9月10日《中国科学报》)


2020年7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Earth:A History of Pollutions in the Industrial Age(本文作者译为“地球之污染:工业时代的污染史”),本书是法国勃艮第大学当代史高级讲师Fran?觭ois Jarrige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长聘研究员Thomas Le Roux合著的,由法文译为英文。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书写历史”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还包括《恢复在现代时代中消失了的物种》《历史上的公地》《最绿色环保的国家?》《种植园和保护区》和《干旱的土地》等。本书的两位英文译者之一Michael Egan,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书写历史项目”的主任。

近三百年来,经济进步一直与工业污染的扩散相伴而行。随着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同步增长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副产品”——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化学污染、柴油的排放、石油泄漏、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大陆”,等等。本书是从学术角度对近几百年来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的全面分析和记录,从早期制革厂的有毒废物到20世纪杀虫剂的环境毒害作用,乃至整个化石燃料能源体制。可以认为,本书是工业污染的社会史和政治史。像一般学术著作一样,书中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

本书还描述了人们对污染的态度的变化。

早期,人们是痛恨污染的。1750年在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以来,人们逐渐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视作工业化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大家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好东西。到了19世纪,污染物就成了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追溯了各类污染的演化路径,描述了它们是如何同时既被拒斥又被接受的。

20世纪中,新型污染不断出现,污染规模直线上升:无法生物降解的化学品,包括用作战争武器的凝固汽油弹和落叶剂;石油地位的飙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走红,等等。

20世纪70年代,污染成为政治问题,但是控制污染的努力,无论是地方层次、国家层次还是全球层次,往往收效甚微。作者从政治视角来审视环境史,就为工业世界未来该怎么发展提供了启示。

书名中的pollutions(污染)是复数,为什么呢?因为有害物质可通过多种渠道破坏环境。书中写道:“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化工产品在流通使用中,而它们的安全性带来了广泛的不确定性。”“化学污染是整个地球的一个特征。”多种污染物相互结合,沿着“复杂的路径”演化。这种路径在工业化起始以来的近三百年间逐渐成形,成为主导性的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指出,工业化之前pollution已经伴随着人类,但是,过去所说的pollution(单数)主要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不洁或肮脏,西方世界的人往往将肮脏与不信仰上帝的人、外部世界的人和穷人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化兴起,pollution这个词的主要含义逐渐转变为意指进步所不可避免的附加代价。

按说,环境污染的代价应该由造成污染者来担负,但作者指出,“有许多事例(垃圾贸易只是一例)表明,污染的重负主要由地球上最贫困国家中的最贫困人口所承受”。与此同时,富裕国家的人却享用着大量产品和技术。

富国和穷国都制定了控制污染、惩罚污染者的法律,但控制效果很差,“因为像过去一样,大多数污染产业都在不停地创造各种新方法来抵制、模糊化和软化环保标准,或是削弱对手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污染只不过被视作一种外部性而不是隐蔽着的现实危险。

关于环境污染的图书汗牛充栋,绝大多数是用激烈批评论辩的风格写的,真正对环境污染的演变过程进行冷静的学术审视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对于环境史和经济史领域的学者特别有帮助,普通读者也能通过阅读本书,更透彻地理解和认识污染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20-09-10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50121.html

上一篇:关于单篇论文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下一篇:2003年对科技长远规划的几点思考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14 张学文 张淑扬 王安良 郑永军 杨正瓴 曹广福 李焰东 王兴民 黄永义 蒋大和 李星苇 魏瑞斌 周忠浩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