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流逝”
■武夷山
【我们习惯上以为时间是个很简单而基本的事物,它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均匀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由钟表来测度。】
理论物理学家Carlo Rovelli(卡洛·罗韦利)1956年出生于意大利,在意大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公民,但居住在法国。他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的科研做得很棒,其学术著作《量子引力》已被引用了2000多次。他还十分热衷于科普,已有多部科普著作问世,包括2015年出版的名著Seven Brief Lessons on Physics (《七堂简明物理课》),该书被翻译为41种语言出版,在全世界的销售总量超过了百万册。2017年,他在企鹅兰登书屋出版了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 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现实并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量子引力之旅》)。2018年5月,他的意大利文著作的英文译本The Order of Time(《时间之秩序》)再次由企鹅兰登书屋推出。该书的译者是Erica Segre和Simon Carnell。Erica Segre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拉美研究讲师,Simon Carnell是英国自由撰稿人、翻译家和诗人。《七堂简明物理课》和《现实并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量子引力之旅》也是由他俩从意大利文译为英文的。
围绕时间这个主题,有很多科学家写过科普书,包括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本书是罗韦利对时间的个人思考,很有见地,认真研读后会很有收获,但该书并不容易读。
为什么我们能回忆过去而不能“回忆”未来?时间流逝之“流逝”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本书中,罗韦利带领读者一起探讨这一类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深感困惑的问题。
他写道,“我们习惯上以为时间是个很简单而基本的事物,它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均匀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由钟表来测度。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互相接续:过去的事件,现在的事件,未来的事件。过去是固定的,未来是开放的……可是,所有这些认识其实都不对”。
在书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引述三位传奇人物的时间观。亚里士多德写道,事物是连续变化的,我们所说的“时间”是对那一变化的测度。如果万物不发生变化,时间就不存在。牛顿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他承认,存在着作为事件测度者的时间,但他坚持说,还存在着无情流逝着的、绝对的“真实”时间。如果宇宙冻结了,时间照样流淌。对于百姓而言,牛顿的看法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但是,这个看法不能使多数哲学家信服。爱因斯坦则断言,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有正确的一面。亚里士多德的正确在于,时间的流逝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知道,不同钟表在运动中或受到引力的情况下,可能记录下不同的时间。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是存在的,但只是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的一个特例。
罗韦利通过条分缕析,揭示出这样一个奇异的宇宙,在其最基础的层次上,时间消失了。他向读者解释,量子引力理论如何认识这样一个无时间世界的极端情况,如何赋予该极端情况以意义。他将哲学、科学和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时间观归拢在一起,并提出,我们对时间流动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他还指出,要想深刻理解时间,最好从人脑结构和人的情感出发,而不是从物质宇宙出发。
这本书既是科普著作,也是物理学哲学的著作。对于愿意潜心阅读的读者,本书能带来不少启示。对于“时间”这么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概念,多几本书来探讨毫不多余。我尤其想说的是,目前的文献世界被英语主导着,其实,在非英语论著中有不少珍珠,但由于语言障碍,它们较少见到天日。我在发表于2008年6月12日《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的一篇书评中写道:
我经常说,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至少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因此,在2007年《科学时报》杯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图书佳作推荐活动的初评时,我对《达尔文的梦幻池塘》一书的主要推荐理由就是:“该书首先是用荷兰语创作于1994年,后来被译为英文。在英语科普图书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关注其他语种的科普著作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对译自意大利文的《时间之秩序》也充满期待。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8-09-14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