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写我:十年一日 笔耕不辍
武夷山
下面是《科学新闻》“科学网十周年”特刊中记者唐琳写我的一篇。编辑部从没有与我沟通过,完全是他们自己做的功课。
文中说,“以武夷山为代表的”云云,实在不敢当。这年头,“代表”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人家要说了:你能代表我吗?我让你代表我了吗?你以为你是who啊?
一般情况下,我每天发一篇原创博文。日均发文量大于1篇,是因为我转发了大量文章,有时一天转发好几篇。陶渊明曰:“奇文共欣赏”。看到有意思、有数据(作为科学计量学研究人员,我对有数据的文章分外青睐)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亦人生一乐也。有一回,我转载了《北京晚报》上一篇谈方言的学养深厚的文章,在点击“文章来源”时一不小心(或是眼睛一花)点了“原创”,结果此文迅速进入“热点博文”行列。我好生纳闷,怎么会进入热点呢?回过去一检查,才发现了错误。由于是无心之错,我只是向大家表示了抱歉。“大毛忽洞”李世春博主说(大意):幸好你误将此文放入“原创”博文,我才得以读到它,此文对于我有很重要的价值,非常感谢你!......可见,转载文章的价值,不一定输给原创博文哦!也正如我的一贯观点:优秀译著的社会价值,一定大于很多所谓的原创著作。道理是一样的。
唐琳肯定花了不少心血梳理、阅读我的博客。文中列举了我每年的一篇博文,估计都是高点击或高热度博文。我自己并不知道,哪些博文是我的年度高点击或高热度博文。文章最后一段,唐琳也确实抓准了我的意思。我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久”的价值。中国百年老店没有多少了,科学网博客能否成为“百年网站”呢?我期待着。
发自内心地感谢科学网提供博客平台,感谢唐琳的用心,感谢广大博友不离不弃!
作者:唐琳/整理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7-3-15 |
武夷山:十年一日笔耕不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被公认为是科学网最勤奋的博主。
从2007年4月26日初次发表博文《作家安徒生与科学家奥斯特的友谊》至今,3600多天以来,武夷山以平均每天超过一篇的更博速度,保持了近10年,累积发表博文数量超过6000篇。
从2007年的《譬喻与创新》、2008年的《前瞻眼光从何处来》、2009年的《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到2010年的《关于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几点思考》、2011年的《科普的“信”与“达”》、2012年的《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而获得》;从2013年的《最新版基于互联网的世界大学排名》、2014年的《2012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分析》、2015年的《F5000论文是怎么评选的?》,到2016年的《创新者必读书17种》、2017年农历大年初一仍然按时更新的《创新测度中有待探索的盲区》。
10年来,武夷山用6000多篇来自科研、工作与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字,传播着知识与信息,传递着见解与体会。而在10年间从不间断的坚持更博,令人感叹其惊人的毅力与热情之外,更获得了一大批科学网博主与用户的支持与赞誉。
如今,无论是武夷山每一篇博文下的评论区,还是博客的留言板,都已经成为他与科学网众多博主与用户的专属交流区:学术上的探讨,科研生涯的咨询,前沿观点的辩论以及生活感悟的分享,都成为了这里的主题。
转眼间,10年过去,在以武夷山为代表的200多万名来自海内外科教界的科学网博主和用户的热情参与和支持鼓励下,科学网博客这一平台不仅成为华人科学界讨论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还成为科学界思想火花碰撞的舞台,争鸣创新的原创发源地,更成为凝聚共识、影响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助推剂。
而作为科学网正式上线后即注册开通博客的最早一批博主之一,武夷山对科学网博客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一边感受着“科学网博客的影响力”,一边寄托着“对科学网博客网的期望”。
“据摄影家侯艺兵回忆,历史学家蔡尚思听说侯艺兵在做《世纪学人》(一本摄影集),就为侯写了几句话:‘不难有初有,而难于持久,一切都不苟,才可能不朽’。衷心希望科学网博客网的所有参与者都像蔡先生要求的那样一丝不苟地做下去,将这个博客网做成一个长寿网站。”他在博文中写道。■
(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2月刊 博主)
博主:原文格式有误,只好重发。原来的几个评论保留在此:
删除 回复 [3]abagan 2017-3-16 07:33
为你的勤奋打赏,你是很多产,但多必滥
就事论事,从博文数量看,我认为最勤奋的是黄安年老师。
删除 回复 [1]abagan 2017-3-16 07:31
好的原创太少了,也太难了,只好靠转载补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