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是2015-2016学年,电子科技大学秋季学期的第十个教学周。
时间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慢慢流逝!转眼间我职业生涯中,第一门正式授课课程《DataAnalysis and Data Mining(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也马上走向尾声。在回顾课程的点滴之间,在审视试卷的片刻之际,我真的是感慨万千!
这份感慨让我情不自禁的思考:何谓三尺讲台?何谓站好这三尺讲台?何谓传道授业解惑?何谓为人师表?……
这门DA&DM课程,是我今年5月份接到的授课意向选择。通过与团队负责人商量,以及研究生管理科的李老师交流,我欣然而笃定的选择了这门课程。首先,课程的内容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与我现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致,正好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作用。其次,本门课程是全英文授课,面向对象是国际留学生、博士生、研究生,这对于我曾在国外留学两年半,有很好的语言基础,是一个进一步的夯实与提升。当然,除了这两点有利的分析之外,还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挑战性在于,本门课程要想上好,绝非易事!原因有三,一,因为它的内容十分系统,牵扯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像我这样的青年博士老师,只有几年的博士研究沉淀是不够的。其二,课时数相对较少,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组织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既能由浅入深,又能学有所得,是一个不好把握的度。第三,面向对象层次高低不同,有研究生,有博士生,有的同学基本上已经对机器学习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但是有的同学却对数据分析还是零基础,这时知识点的深浅就不好展示。而压力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全英文授课,对于国际留学生而言反而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本土的学生,尤其是听力不太好的同学,其实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所以课上如何让每一个同学,或者说让尽可能多的同学,适应我的口音,适应我的语速,都是需要慢慢磨合和探索的。
关于这个三尺讲台的内涵,要说的内容实在是丰富,只言片语总是难以将心中的种种情绪展现出来。今天暂且说一说,第一次授课我领悟到的自身教学成长历程的六个阶段吧。
第一个阶段:关注形式与反馈,反而会“卡带”、恍惚。
拼命关注学生的反映,放在技巧上和课堂的氛围上,而忽略了内涵,所谓的“比葫芦画瓢”。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整个人关注点完全放在了大家的反应上,恍惚的瞬间竟然有了一种忘记衔接的顺畅。当我介绍课程是基于大数据背景而进一步展现数据之美的时候,我心中却提前给大家设定了种种的反映,或热烈,或激动,或好奇。然而,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反映,完全是无法提前预设的,所以有时心中难免觉得“排练”不畅。第一次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其实自己开始有点像在做讲座的感觉了,只有煽动性,却忽略了知识传授本应如春雨润物。所以,下课后自己十分耗神,然而还觉得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更加对于讲授内容不是十分肯定了。尤其是Boring课后的一句话更加让我深思“比较散,不像上课,像表演!”这话虽然不中听,确是实言!别的同学或许顾及情面,或者其他总是会说赞誉之词,但是Boring不会。Thank you so much, Boring!
第二阶段:专注内容,形散而神不散。
第二次,我就总结第一次上课的感受、不足和心得,决定把形式和大家的反应先作为客观事物来看待,把要讲的东西始终熟念于心!所以第二次课上在讲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息息相关,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和数据科学的处理流程的时候,自己心里十分胸有成竹。不再会出现“卡带”的情形。有时为了旁征博引,让自己的授课内容始终沿着自己的备课主线来进行,学着眼神的普适而无物。有时为了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在讲解的内容上,可以培养自己的几个小习惯,比如:走下讲台偶尔俯瞰自己的话筒,或者目视教室正后方等等。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但是问题来了,当自己如此做时,课堂的互动效果就下降了,因为为了专注与内容不敢插曲太多,不敢太多与学生互动。或许还是修行不够。
第三阶段:注重课堂流畅效果,舍本逐末,死记硬背。
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几次授课之后,自己开始想着课堂流程的效果。因为第二阶段的练习,让我开始专注于讲的内容,但是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讲授,难免枯燥乏味。加之有时各个点的衔接上还是会出现小节点。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课堂的流畅性问题。我当时好像是太心急了,异或没有纵观全局,竟然想到每页PPT都做笔记,把PPT对应的Notes硬背下来。一来二去,上课的时候,虽然讲述内容的时候十分流畅和流利,却被束缚住了手脚。现在想来,有点“矫枉过正”了!:)
第四阶段:抓住核心,适当延伸,张驰适度。
事物的发展,似乎总是要经历这样的或保守、或冒进的种种冲突与对撞之后,才会找到自己的最优曲线。所以经历了过于发散与过于保守的两个极端之后,我似乎找到点上课的感觉了。到了第四个阶段,我做好PPT之后,首先彻底理解,搞懂每个知识点,以及适当的外延知识,这里面包括一些最新的学术进展,一些有趣的算法故事,甚至可以配上一些有没的数学图片。总之,自己开始尝试在课堂上适当灵活发挥的感觉了。加油!在进步哦~
第五阶段:由点及面,每节课力求完整。
说到这一点,可能是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内容庞杂,前后关联性不算很大,各个关键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自成一个小的方向,故而在课程设计上就不能每个点都拉太长。而应该每个知识点以Lecture的形式展现,这样大家先掌握一颗颗的“珍珠”,后面再以实际案例来作为主线,将其串联起来。比如,常用的聚类算法、回归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分类算法等,他们就好比一颗颗的珍珠,而一个计算广告的定点投放和推送案例就可以作为一条线。
具体到授课上,首先,我盘算和构思好每堂课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的系统化,不断的掌握每个细节,最后根据自己要讲的东西来制作PPT,而不是做好了PPT再来准备。
第六个阶段:学会首尾呼应,真正的行云流水。
这里之所以把这个感受总结为我的第六个阶段,源于最后给大家的总结课。我发现十个周看似时间很短,但是对于大家的记忆力而言也还是一种挑战。众多的知识点,如果不及时复习,可能一个周左右就会忘记,更不要提10个周的时间了。所以,在总结课上,当我如数家珍给大家复习时,看到的是大家的迫切期待,看到的是突然间的融会贯通。不是说孩子们懒,有个师傅提纲挈领的给大家串联,总是美好的事情。他们不致于茫然,不致于忘记某颗珠子。:)
这最后一个阶段,我这学期,第一次授课只是偶尔间感受到了这种良好的感觉,不过这将是我第二次开这门课的一个目标。加油哦~
2015.11.6 晚
————————————————————————————————————————————
晓瑜后记——
自11月份授课完毕,一直生病中,所以博文久未更新,望所有的朋友谅解。
不过,现在身体在康复中,也请勿念~
这两个月也是感悟颇多,自己接下来会一一慢慢整理上来。
今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年年岁岁有今朝,岁岁今朝均不同!
祝愿每一位同学、朋友、师长、亲人,新年新气象!一切都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