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数据库建设回顾
葛维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利用计算机建立水文数据库, 实现水文信息的自动传输、录入装载、查询检索、应用服务, 已成为水文现代化一项重要使命。在水利部水文局和水调中心主持下, 全国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同心协力, 进行了长期的水文数据库调研、试点、创建工作。回顾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 准备阶段
在水利部水调中心和水文局有领导王厥谋、卢九源、李曼卿的组织领导下, 水调中心周维序、倪维新、程益联、 南京水文所谭维炎、黄委周文通、北京水科院陈志恺、许新宜、陈蓓玉、福建水文总站吴春建、湖南水文总站某某参加这一工作。准备阶段开始, 参与人员阅读了与数据库有关的书籍和能收集到的技术资料, 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数据库的知识与基本技术。为了深入了解国外水文水资源数据库建设发展的技术经验, 除邀请国外有关专家来华讲课和指导外, 曾先后三次派人去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家考察学习, 广泛收集数据库方面的资料, 特别是西方国家在建设水文水资源数据库方面的资料文档, 包括建库规划、设计、数据库结构、文件组织、标准拟定(如站码、标识符等标准) 、 数据录入、数据装载、查询检索、系统测试、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介绍等等, 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天气局大量的数据库技术文档资料最具参考价值。经过反复讨论协商, 构思了这一初期阶段的规划设想, 确定了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决定分几组进行水文数据库开发探索工作。北京水科院与黄委调度中心合作在IBM4381计算机上建立DMS数据库; 水利部水文局1985年在IBM微机上建立了水文数据文件库, 用于水流沙资料整编, 对29个文件可以查询检索; 水调中心在PDP11/44计算机上利用数据检索软件DTR建立了29个数据文件, 存储了全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多年统计值。此外长江委、珠委及福建、江西、山东、新疆、四川、湖北、广东等水文总站在微机或小型机上利用小型数据库软件Dbase摸索开发。这一切为在我国创建统一标准的水文数据库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示了广阔前景。
第二阶段(1986-1990): 试点摸索阶段
1986年4月水电部水文局和水调中心在福州召开全国水文数据库座谈会,会议由王厥谋局长主持, 回顾了前阶段准备工作情况, 提出了使用VAX11系列计算机建立我国分布式水文数据库设想和计划纲要,交流了准备阶段的成果和经验, 就下一步试点阶段的建库目标、建库标准、建库内容、工作要求以及会议提出的 “全国水文测站编码试行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达成共识。最后就有关工作进行布置和分工。大会决定在美国VAX11系列计算机上,分别就检索软件DTR、关系数据库软件RDB和网状数据管理软件DBMS进行试点。会议经协商决定, 长委和珠委承担RDB试点; 水调中心和江西水文总站承担DTR试点; 黄委水文局和调度中心承担DTR试点; 福建水文总站与国防科技大学承担DBMS试点。 湖南水文总站与国防科技大学承担DBMS试点。要求在两三年内完成此项试点工作任务, 重点在于制定有关标准, 摸索建库经验, 选定统一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福州水文数据库座谈会结束后, 各试点单位积极行动, 组织专门班子, 制定了数据库试点工作计划和技术开发大纲, 学习与掌握 VAX11数据库管理软件DTR、 RDB和DBMS的开发应用技术, 统一了开发内容,明确了技术要求, 并且逐步在VAX11小型机上试点开发。
1986年7至8月黄委计算中心周文通和长江委水文局葛维亚受水调中心委托,在北京编制全国计算机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初稿, 在我国水文界首次提出 “表结构” 这一全新的技术术语和相应的技术内涵。该项探索性工作是以水文年鉴为依据, 以关系代数的规范化理论为基础, 对水文年鉴中水、流、沙各刊印表的分解、组合、变更、取舍的多种方案作深入研究, 其主导原则为: (1) 源于年鉴高于年鉴; (2)在相博的计算机检索速度与减少数据存储空间之间合理取舍; (3)符合有关规范或标准的规定; (4)使用周期较长。其中原则(2) 最易引起争论, 有人偏重于较高的规范化等级, 以便节省数据存储空间, 增加存储数据的一致性, 改善关系结构性能, 有利于数据库维护管理; 有人对上述观点不以为然, 认为该观点使关系表支离破碎, 数目过多, 降低了并发控制能力和查询检索效率, 因此, 主张规范化等级不能过高, 以免使关系表面目全非, 远远脱离水文传统概念与分类特性。这些争论集中表现在水文年鉴刊印表中, 哪些该拆, 如何拆? 哪些该合, 如何合? 各表中的注解和表外注解如何制定关系表? 这些不同见解给未来表结构修改留下了伏笔。 基于这种考虑, 把此次编制的表结构方案定为初稿, 后来又引入了 ”版本” 概念。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初稿中包含了几十个关系表及其关系表名称、字段中文名称、字段英文名称、字段数据类型与长度。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初稿的研制, 在我国水文行业开创了库表结和标识符标准总体框架的先河。 1986-1990年在水利部水调中心李曼卿、林成华主持下, 周文通、 葛维亚、张国泰、张世平等主编人员, 先后在武汉、郑州、北京、广州、大连、烟台等地多次召开会议, 就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进行讨论修改, 并对日表、摘录表等记录长短组成多个方案, 在VAX-计算机上进行测试, 例如, 日表的记录分为 “一年一条记录” 、“一个月一条记录” 、“一旬一条记录” 、“一天一条记录” 共四个方案, 就每个方案的存储空间、数据冗余、装载时间、查询时间等加以现场测试, 决定方案的取舍,形成了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的1.0版本和2.0版本。
1986年7月水利部水调中心和水文局颁布了 “全国水文测站编码试行办法” 。为了制定数据库编码标识系统, 1986年9月长委和珠委联手,在广州召开“水文测站编码”讨论会,对测站编码进行试点, 取得经验后, 向全国推广。全国长江与珠江流域各省及中央直属单位水文部门派员参加。会议由长江委葛维亚、珠委邓馨堯主持,水调中心周恒子与会指导, 就编码的内容、要求、方法、分工等交换意见,统一技术口径,确定进程安排。1987年11月黄委相继在郑州召开“水文测站编码”会议, 会议由黄委张国泰主持, 就有关问题尽心讨论和安排。1987至1989年期间, 全国各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会议, 全面开展水文测站编码工作, 并对成果校对审查。
经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各试点单位水文数据库试点任务全部完成,根据试点成果编写了一套技术文档。试点成果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摸索与探讨,其中包括采用RDB、DTR、 DBMS和当时美国最先进的ORACLE四种大型系统软件。就开发、存储、转储、修改、查询、检索、管理、维护、测试各个环节加以比较。系统界面采用汉字菜单和人机对话,操作使用非常方便。
1990年2月春节后,水利部水文司和水调中心组织专家检查组,成员包括黄委周文通、张国泰、长江委葛维亚、珠委张世平、在水文司王秀中和水调中心林成华带领下, 分别赴珠委水文局、湖南省水文总站、长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黄委计算中心、水调中心等单位,全面检查试点水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现场测试。检查组最后集中在北京,进行总结,由葛维亚执笔写出一份工作报告,其中就今后全国水文数据库正式建库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具体建议。
完成试点任务后, 各试点单位福建水文总站和国防科技大学、湖南水文总站和国防科技大学、黄委调度中心、长江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水调中心和江西水文总站, 分别以召开鉴定会或通讯评审方式, 邀请全国水文界与计算机界专家权威参加评审, 写出鉴定或评审意见, 评价很高, 一致认为试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全面出色的完成了试点任务。很多试点单位为此获奖。试点工作中以及后来各项工作中, 水调中心周维序、林成华、倪维新、程益联等不仅参与试点技术工作和评审工作, 而且在各项技术开发中, 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
1990年5月水利部水文司北京召开“采用ORACLE管理软件建立水文数据库”座谈会,会议决定于下半年召开全国数据库工作会议,交流试点建库经验,部署统一建库工作。会议委托葛维亚撰写全国水文数据库管理软件选型报告,主持数据库逻辑设计与表结构设计工作,组织全国各种现行数据库系统软件测试工作。1990年6月由水利部水调中心周维序、余达征和长江委水文局葛维亚主持, 在上海水文总站对长江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上海、福建、广东等水文总站数据库系统软件进行统一测试工作, 上述各水文部门派人参加, 测试结果由欧阳美负责记录汇总, 编写测试报告。参加该项工作的有长江委水文局欧阳美、罗学棋、上海水文总站沈言贤、顾兆石以及相关水文总站(水文局)的技术人员。1990年8月在京召开了全国数据库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会议,检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
1990年12月, 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水文数据库工作会议。会议由水利部副部长王守强主持,水利部总工何憬和一些司局领导以及全国著名计算机专家与会。各试点单位的代表就试点成果向大会汇报。会议进行了专题交流, 交流内容包括水调中心李曼卿的 “水文数据库试点工作回顾与未来建设的总体设想”、水调中心周恒子的 “测站编码系统技术与实践”、林成华的 “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2,0版本)设计” 、水文司王秀中的 “水文数据库逻辑结构”、黄委周文通的 “水文数据库总体规划设想”、黄委张国泰的 “水文数据库的需求分析”、长江委水文局葛维亚的 “水文数据库管理软件选型探讨” 。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与数据库权威萨师炫、王珊会上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他们指出: “数据库建设是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十二分数据”, 告诫大家在重视技术同时, 更要重视管理, 尤其要重视数据质量和装载”, 他们说: 没有装载数据的数据库是一个毫无用处的 “裸库” 。会议广泛就数据库试点工作交流经验,讨论了会议提出的 “全国水文数据库建库规划纲要” 和 “全国水文数据库建库几点意见”, 就今后工作方向和任务,领会要求,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基于1988年国家计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将全国分布式水文数据库建设列为第一批优先开发的国家数据库之一, 会议决定统一开展以ORACLE为管理软件的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 正式进行水文数据库的规划设计、标准化及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 以此为基础, 各单位在计算机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建库, 还要重视水文数据的录入和装载, 在建库过程中确定为分阶段实施, 边建库边服 务原则。毫无疑问, 这次会议为全国水文数据库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1991-1996): 初期建库阶段
1991年4、5月份,水利部水文司委托黄委与长委水文局,分别在郑州、深圳举办“水文数据库规划管理”研讨班, 郑州研讨班由黄委张国泰、张士秀负责, 深圳研讨班由长江委葛维亚、欧阳美负责,在研讨班上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1991年12月下旬在河北承德召开全国“水文数据库表结构设计方案”评审会,会议由水利部水文司王厥谋司长主持, 由研制组向会议提出了制定表结构设计方案的技术说明书, 供评审参考。会议开始,葛维亚代表研制组就表结构设计方案的设计目的、依据、方法、内容以及多次反复修改情况详加介绍,会议气氛热烈, 讨论并经修改后形成《水文数据库表结构方案(3,0版本)》送审稿。1992年2月至3月由水文司王秀中和长江委葛维亚主持下, 研制组有关成员在石家庄河北水文总站,集中进行水文数据库整编数据录入与转载软件的修改、测试和评审工作,邀请黄委、江苏、河北、四川、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辽宁、黑龙江等省水文部门派员进行现场试用测试, 测试表明,该软件可以满足水文数据库数据录入与转载需要。
1992年4月下旬至5上旬在珠委召开由水利部水调中心李曼卿主持的“国家水文数据库总体设计”文档编写讨论会。该项工作由水调中心李曼卿、林成华、余达征总抓。自1990年以来,全国有关单位承担了总体设计的部分任务, 其中,黄委水文局张国泰负责概念设计;长委水文局葛维亚负责逻辑设计;珠委水文局张世平负责物理设计;黄委计算中心周文通负责功能模块设计;河海大学史金松负责网络设计。经过一年多努力,提出初步成果,并转入文档编写阶段。受水利部水文司委托, 1992年5上旬,由长江委水文局和湖北水文总站主持,在宜昌举办全国南方片水文数据库录入查询软件学习班;9月上旬, 又 由黄委水文局主持举办全国北方片相同的学习班,推广软件的实际应用。1992年7月,由水利部水调中心林成华、周维序主持,长委水文局承办, 在昆明举办了水文数据库建库学习班。
1994年1月,根据水利部水调中心统一安排,在郑州举办“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测试工作。由李曼卿、林成华主持, 测试组成员为余达征、周文通、张国泰、葛维亚、张世平、欧阳美、罗学棋、艾平、林伟、贺国庆等。应用软件分为数据录入、数据定义、数据存储、查询检索、数据管理、二次加工等六大模块。测试中认真做好现场记录,完成后写出测试报告。按照测试发现的有关问题,经改正后,又于1994年3月在北京作进一步测试。1994年6月水利部水文司召开全国水文数据库座谈会,交流了建库经验,并就水文数据库建设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观点取得共识。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进一步搞好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加快加大数据存储的进度和质量,提高维护管理水平。1994年8月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鉴定会,邀请全国最著名的计算机和数据库专家、教授以及水文行业专家权威与会,担任鉴委会成员。由水利部水调中心主持的研制组向大会提供了“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 总报告和“系统测试报告”附件,供鉴委会成员审查。与会专家对这一成果给予很高评价,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后来该成果以 “全国分布式水文数据库系统标准化及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名称上报水利部, 于 1995年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个人共9名,其中包括李曼卿(水调中心)、周文通(黄委)、史金松(河海大学) 、余达征(水调中心)、欧阳美(长江委)、扬健(黄委)、葛维亚(长江委)、张国泰(黄委)、张世平(珠委) 。1994年11月由水利部水文司王秀中、匡健主持, 在郑州举办的水文数据库建库基本软件测试和文档审查会,。会议委托王秀中、欧阳美和葛维亚主编刊印“水文数据录入格式标准”及有关技术汇编资料,共两本。12月下旬,水利部水文司又在郑州举办全国水文数据库建库基本软件学习班,水文司、长江委、黄委、珠委、江苏、四川等水文部门有关专家,就不同专题担任讲授工作。1994年水文司行文要求抓紧数据库录入装载进程, 各单位要不失时机的举办数据录入培训班; 组织内外业人员参加数据录入和数据库装载工作; 采取措施狠把质量关; 做好数据库管理与测试工作。同时又要求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争取做到入库装载 ”水文年鉴” 中40%以上的数据量。
1995年3月葛维亚、欧阳美受水利部水文司委托,编写了全国水文数据库测试大纲。为在全国开展测试和评比工作提供依据。1995年6月, 水文司在青岛举办水文数据库测试评比标准讨论会,会议由水文司匡健主持, 对全国水文数据库测试大纲与评比问题交换了意见。
自1990年全国水文数据库工作会议之后,在水利部水文司和水调中心组织下, 由李曼卿、林成华、周维序、余达征、王秀中、周文通、葛维亚、张国泰、张世平、史金松、欧阳美、贺国庆、杨健、林伟、艾平等人组成的技术专家队伍, 对全国水文数据库建设进行了指导和咨询, 取得显著成效。水文数据库建设在全国各流域、各省(市、区)水文部门全面展开,仅仅五年的时间, 在利用ORACLE软件建库、数据录入与装载、检索查询、功能测试、应用软件开发以及站码标识系统的完善等诸多方面取得飞速进展,为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山东水文总站高敬明、河北水文总站王冠英、黑龙江水文总站张立春、湖北水文总站李华珍、彭开泉、余平佬、福建水文总站吴春建、上海水文总站沈言贤、顾兆石、江西水文总站时建国、刘洪波、云南水文总站秦念喆、青海水文总站武庆云、长江委罗学棋、马勤、黄委田水利、珠委李东风、邓克难、松辽委寇某等技术骨干, 在各自工作中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其中黄委、长江委、山东、四川、江苏、湖北、河北、江西、广东等不少水文部门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数据录入软件; 上海水文总站研制了图形绘制和图形输入软件; 珠委研制了复杂表格数据自动录入系统。 这一切为水文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6年初水文司与水调中心组织了全国南方片和北方片两个检查组, 南方片检查组由水文司匡健 (组长)、长江委葛维亚 (顾问)、黄委田水利(副组长)、四川水文局林伟、河北水文总站王冠英组成; 北方片检查组由水调中心林成华(组长)、水文司王秀中(顾问)、长江委欧阳美 (副组长)、江苏水文总站艾平、广东水文总站贺国庆、黄委杨健等组成。春节后,对全国部分省(区、市)水文总站的水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分片进行检查测试,历时二十几天。1996年6月水利部水文司在无锡召开国家水文数据库工作会议。会议由王厥谋司长主持。对近两年来以录入装载为重点的建库工作交流了经验, 对南方片和北方片检查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此次会议宣布了我国国家水文数据库已初步建成, 应用 ORACIE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各单位自主开发的数据录入软件装载入库的年鉴数据量在40%以上。根据各单位上报材料和检查测试结果, 水文司对优秀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其中山东水文总站 (高敬明牵头)、四川水文局(林伟牵头) 、河北水文总站(王冠英牵头) 、湖北水文总站(李华珍、彭开泉、余平佬牵头) 、江西水文总站(时建国、刘洪波牵头)等获得一等奖; 林成华、葛维亚、张国泰、张世平、余达征、欧阳美、艾平、林伟、贺国庆、杨键等十人获得个人优秀大奖。
回顾这一阶段工作, 它在建库途径探索、建库总体规划与系统结构, 表结构框架的构思, 记录及字段方案优选方法的研究, 各种标识系统的拟定, 数据录入格式标准探索, 数据录入与装载,数据库服务及应用软件开发研制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基础性和开创性工作。仅测站编码、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功能测试就动员了大批技术人员参加。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该阶段首次正规的在我国提出了 “表结构”这一技术术语及其内涵。 “表结构” 术语、框架、要素和各种标识系统(例如测站编码、字段中文及英文名称)必将较长期的延续下去, 被后人所使用, 不会有基本改变。这一阶段中, 投入人数之众, 时间之长, 工作量之大, 探讨问题之广、所取得成果之多必将载入我国水文数据库建设史册。
第四阶段(1997-2001): 基本建成阶段
1997年以后, 参加我国水文数据库系统创建工作的一些领导和专家, 如王厥谋、芦九源、李曼卿、王秀中、周恒子、周文通、张国泰、葛维亚、史金松、张世平等人, 因年龄届满陆续退休。更年轻的一批水文数据库专家或骨干迅速成长, 展露头角。如章树安、吴理福、彭开泉、魏进春、林伟、赵琛、李仁植、江宝林、艾平、王教和、章奇为、胡丽华等, 以及原来参加创建工作, 现在仍年富力强的程益联、倪维新、欧阳美、贺国庆、高敬明、林伟等人, 继往开来, 肩负了把水文数据库推向更科学合理, 更优质高效的重要使命。在不长的时间内, 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他们有力组织, 技术、管理、服务在原有水平上向前发展, 完善了年鉴刊印数据录入系统功能; 实现了水文资料整编和数据装载的高度自动化; 制定了以查错补漏为前提的质量控制体系; 组织精英队伍开展有关课题和标准的研究工作;举办各种培训班建立较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在全国推动各省(市、区)基础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服务工作。1997年原水利部水文司要求各建库单位在初步建成的基础上, 于 2000 年前实现基本建成的目标, 即二级节点数据装载量应达到2000 年前数据总量 的80% 以上, 录入误码率小于等于万分之一,并且配有相应的查询检索服务系统。由于计算 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计算机 ( 服务器 ) 性价比大大提高, 原购置的 VAX 机已不适应建库和服务的要求, 此后大多数建库单位选用了中低档微机服务器和 SYBASE 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水文数据库基本建成的硬、软件。 1997~1998 年,开发了基于 C/S 结构下查询检索软件, 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应用。其主要功能为 : 单 ( 多 ) 站 , 单 ( 多 ) 项等系列数据以站、表、年方式查询检索; 有数 据文件、数据表格文件、图形等多种输出或表示方式; 整编数据自 动装载; 数据自动校核等功能。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 查询速度较快。一些单位在水文数据库建设的同时, 还初步研究开发了实用性较强的应用软件, 如 " 实时洪水监视与对比分析 " 、 " 大水年 洪水对比分析 " 、 " 等雨量线图绘制 " 、 " 站网信息热图构造 " 等。此外, 对通过广域网 , 进行异地查询检索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实施过程中, 制定了实施计划, 明确提出了工作进度和要求, 培训人员, 加强质量控制与检查, 组织全国力量, 协同作战, 经过四年左右不懈努力, 终于在2000年以前基本完成全国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建设, 各二级节点数据存储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999年在水利部水文局章树安等人组织下,组织有关专家, 抓紧对全国二级节点水文数据库基本建成工作进行指导,并通过国家水文数据库验收技术组验收, 装载入库的年鉴数据量达到了基本建成的要求。他们研制的《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已经成为水文行业标准, 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一标准必将有力促进全国基础水文数据库建设更上一层楼, 在进一步提高水文数据库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 完善国家水文数据库的创造性工作中, 面对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有关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挑战, 增强应变能力, 不断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第五阶段(2002-现在): 新技术应用与试点开发阶段
紧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我国基础水文数据库的开发、应用、维护管理处于世界前列, 并且逐步实现水文数据采集、传输、整编、交换、加工全程自动化, 是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为此, 除了在新技术方面不断学习, 不断引进消化外, 要进一步更新设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诸如测多观测项目的站编码等标识系统;进一步制定新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标准;在 B/S 结构下开发查询软件, 对异地数据共享查询进行试点、编制项目建议书等。
截至 2002 年为止, 全国已有 90% 的省 ( 区、市 ) 和流域机 构二级节点应用微机服务器和 SYBASE 等管理系统达到了基本建成的要求, 全国已录入实体数据量 ( 含刊印和未刊印的年鉴数据 ) 约 10000MB, 基本具备了取代原水文年鉴对外服务的能力 , 改变了以前手工处理、刊印保存、手工检索服务的落后方式 , 提高了应用服务能力 , 取得了较明显社会和经济效。
随着水利部 " 关于公开提供公益性水文资料的通知 " 的文件下发,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广域网建成以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 使得原来 构架的分布式全国水文数据库系统建设变为可能。2002~2005 年期间水利部水文局和部分流域、省水文单位都在积极探索满足当前应用需要的水文数据库系统建设, 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构架了资料整汇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的完整的系统; 对新技术在数据库、数据处理和服务方面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试点; 新的技术标准颁布与实施等。其中《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的研制, 调集了全国章树安、吴礼福、彭开泉、魏进春、林伟、赵琛、李仁植、高敬明、江宝林、艾萍、倪伟新、王教河、张奇为、谭国良、胡丽华等精英力量精雕细刻,,进行了深入扎实的工作, 在2004年10月于北京召开的标准审查会议上, 以技术负责人莫渭浓为首的一批专家们对研制的这一标准给予高度评价。该标准经报批于2005 年 5 月正式颁布, 9 月 1 日实施。
展望未来, 随着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换代, 特别是把硬件、软件、网络和海量数据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云技术,更是水文数据库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关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尝试,去创新。
基础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 基础水文数据库将随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不断提高维护管理与社会服务水平, 跃上新的台阶,这是不容置疑的。
水文信息化是水文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文信息化既具有 ”技术”的属性, 又具有 ”水文” 属性。其中技术属性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两种属性相辅相成, 对于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共享机制,极为为重要。改善水文信息化保障环境,完善运行维护机制, 强化信息化行业管理, 深入进行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标准等要素的研制开发, 必将把基础水文数据库系统工程的建设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