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葛维亚回忆录《风雨搏击》4/8

已有 4615 次阅读 2022-4-12 07:3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葛维亚回忆录《风雨搏击》4/8 

自序

            我出身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在国共逐鹿中原的较量中走过  来的人,我又与共和国同行,我的回忆录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从积弱走向富强的峥嵘年代。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我的回忆录  中获得客观而又真实的诸多信息。

 人生苦短,转眼百年。苦乐人生舞台的折子戏成千上万,而在茫茫宇宙中留下的轨迹只有一条,前人不知,后人不晓。为了轮廓再现这一轨迹,欣然动笔,力求真实的勾绘自我人生连环画,再现风雨搏击的一生。

 这是一本个人历史档案,粗略记载了我一生的生活变迁、工作经历和个人感受,以编年形式写出,记事写实,追忆往昔岁月,再现当年感知。

本书2001年1月由科兴出版社第1版发行,因销售需要,于2001年10月再版,内容及编排上作了些改动。2018年11月发行第3版,此次内容改动很大,又增补了两百多张彩色照片,使此书更加殷实与完整。

 仅以此书献给那些曾经养育我,培养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学校、单位,职场以及亲朋好友,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的过去和今天!

            2018年6月29日

日渐成熟的中年时期

1967年初,各行各业响应毛主席“造反有理”的号召,纷纷自发成立群众组织,停止工作闹“革命”,其中观点各异。我借助这一空闲时期,摆弄我的业余爱好。1966年以前,国内商店只有电子管收音机出售,价格虽高,仍供不应求。1960年前后,从回国留苏生那里首次见到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半导体收音机,感到非常新奇。1967年国内才开始出售,体积与厚厚的25开外文字典相仿,价格300元左右,相当于一般职工半年的工资。有人为了省钱,更是出于兴趣,从新华书店买来相关的参考书籍,自行装配。我不例外的投入这种新潮,从南京新街口无线电器材市场上,买来塑料收音机外壳、焊接板、电烙铁、焊锡、松香和一大堆半导体电阻、电容、交连(即可变电容器)、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中周(即可变电压器)等,花费150多元,装成两管、四管、七管各种结构的半导体收音机。继而又自装万用电表,自己设计电路,对有关参数加以计算,学到不少知识与技术。

1968年春夏之交,“清理阶级队伍”开始,工宣队进驻长办,下半年军宣队也开进长办。10月全体职工在长办大院集中住宿,进行“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按军事化编队,清早出操,白天和晚上学习文件,学习毛主席指示与著作。

1969年元旦放假,我一整天在水文流速仪鉴定槽楼上办公室里装配袖珍半导体耳塞机。不知为什么情绪总是不安定,精神恍忽,无精打彩,一阵阵心慌,一阵阵烦躁。耳塞机装配草草了事。十几天后接父亲家书,才知母亲因肝硬化于1969年1月1日夜间2点去世,我悲痛欲绝,为失去一个养育我,关心我,教育我,而在千钧一发时拼力挽救我的亲人,默默致哀。

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穿戴与用品方面,开始更新换代。塑料和化纤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生活。1962年卡普龙丝袜进入市场,1963年尼龙袜在商店出售,价格虽略高,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1962至1965年期间,塑料凉鞋、拖鞋、人造革的皮鞋、提袋、皮包、旅行袋先后出现,涤棉和底确凉布料服装走悄市场。透明或薄型塑料袋的推出,改变了几十年用纸张包装商品的一贯制。塑料袋因其耐用且不透水,很适合家庭存放食品和物品,只是1969年以前极为稀有,人们用脏后洗干净再用,从不随意丢弃。

1970年10月,水文处机关全体人员被拉到湖北省咸宁县高桥区农村进行“斗、批、改”。这里地处大山区,交通闭塞,我们从武汉坐火车到横沟,步行70华里到达目的地,分散住在贫下中农家里。我们班十几人住一个破旧房间,集体打地铺。每天里半天劳动,半天“斗、批、改”。

1971年底,我因过量吸烟引起肺气肿,继而转为更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晚间无法躺下睡眠,靠激素喷雾剂暂时缓解,经老中医五十付汤药治愈,这增强了我对中医的信任感,后来有病不论大小,我都去看中医。

受水电部和安徽省水电厅委托,1972年6月至9月,我和长办一行人去安徽安庆地区水电局,进行大沙河下浒山水库扩大初步设计。该水库被认为泥沙问题严重,先前两次上报中央有关部委审查,均因泥沙分析论证不够未予通过。此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开始前,我去长办水科院河流室和丹江口水库泥沙实验站收集有关资料。到安庆立刻又赴桐城大沙河,沿河采集泥沙样本,依据样本分析结果和多种方法加以计算,写出报告,认为水库泥沙淤积并不严重,可以建库,最后获得好评和通过。为了使泥沙论证工作更有说服力,我于1972年11月至73年2月分别去安徽安庆、潜山、桐城、六安、岳西和江西修水水库以及湖南拓溪水库收集大中小水库泥沙淤积资料,编写补充报告,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安庆工作期间,花120元购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取代已使用14年,时走时停的英纳哥手表。 

想起以往20世纪40年代的“玻璃”袜子、原子笔、自来水笔,50年代的瑞士手表,60年代的袖珍半导体收音机,皆为众人喜爱的贵重商品。曾几何时,随着光阴的流失,变为低价轻工产品。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972年11月26日,男孩葛晓艇在安徽肥西出生。那时我正在安徽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县城天堂镇出差,得知消息后,火速赶回肥西。

这一年在安庆工作时,结识一位好友李侔,1961年他毕业于华东水院农水系,现为安庆地区水电局技术干部,7月我正在安庆工作,妻子趁学校暑假前来探视,老李在吃住等生活上提供了不少帮助。之后几年,我去肥西探亲,中途也在他家落脚,十分豪爽热情。1977年妻子调至武汉,全部搬家物品有一卡车之多,也是委托他办理航运手续运到武汉。

       1973年4月,我和同事钟敏璋等人接受江西鄱阳湖规划水文分析计算任务,在九江乘坐江西省水文总站提供的专船,由一位总工陪同,展开为期5天的沿湖调查。这艏船曾是当年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专用的“美龄”号,船不大,设施一般,也许在二十多年前算得上“豪华”游艇吧。船上特邀请一位高级厨师,以鲤鱼、桂鱼、甲鱼、鲥鱼、鲫鱼、银鱼和一些叫不出名的鱼类,烹饪出色、味、香俱全的美味佳肴,大开眼界。

       1974年7至10月,我和同事罗启新去长春水电部东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参加全国“历史洪水调查与估算”规范的编写工作。老罗少年时出于一片爱国之心,1950年毅然离开故土香港回大陆求学,毕业后分配在长江委,我们长期同住青年大楼,交往甚密。双方在外地的妻子来汉探亲不期而遇,相处十分和谐融洽,更是无话不谈。在长春与分别18年的大学老同学杨宝善、林毓材等数人相遇,喜出望外。

       1975年4月,郑州召开全国“设计洪水规范”讨论会。我应邀参加其中的“水文统计”专题讨论,就经验频率概念和公式推导提出特殊见解,获得权威金光炎的支持。5月水文处委托我和罗启新筹备“算水帐”学习班有关事宜。为此,我们于六七月份去北京、合肥、南京、南昌、长沙、广州、韶关、赣州及陕西武功收集有关资料。这一年我首次来到广州,由广州通老罗指引,住在珠江旁一个旅馆内。这里风景秀丽,市面繁华,一派南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老罗似尽地主之谊,带我饱览繁华闹市和风景名胜,又多次去其弟弟家中做客,热情之高令人感动。

       1976年春节前,我和同事钟敏璋去海南岛海口市海南新华印刷厂刊印“算水帐”讲义,作为我在10月份训练班讲课的教材。除校对外,与老钟一道下排版、制版、印刷、装订车间熟悉整个流程。我的一个大学老同学张乐群在海南水电局工作,整整二十年才得以相见,心情很激动,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他多次邀我去他家做客,一家人十分热情。老张通过单位专门拨出一辆大客车,由司机作陪导游,从海口出发,沿东线经文昌、琼海抵最南端的三亚市,游览了兴隆农场、鹿回头、天涯海角等景点,  。

       1976年10月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邓小平主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社会飞速发展。 

       1977年,我的个人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春节前妻子从安徽调来武汉,我带着葛晓艇接陈文燕来汉,两地分居14年的夫妻终于团聚,心情无比高兴。陈文燕来汉分配在长办子弟学校教高中化学,一家住长办大院新大楼4楼16平米房间,无厨房和家用厕所,只能靠门口煤炉烧饭。5月父亲来武汉探望。14年未见,父亲苍老瘦弱,沉默寡言,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父亲来武汉后,对不到5岁的小孙子葛晓艇非常喜欢,每天早晨主动送他去幼儿园,下午4点又接他回家,路上经常买些零食给他吃。父亲对我们的一切都十分关心,特意从外地买来一本关于气功“八段锦”的小册子,要我们坚持练习。他又多次告诫我们“意守丹田才能延年益寿”。父亲在武汉期间和我们一起游览了繁华市区、长江大桥、归元寺等景点,品尝了著名的“四季美”汤包,在大桥处的长江之滨留下了子孙三代的合影。

       1978年初,我主编的“算水帐”一书向全国内部发行,受到全国热烈欢迎。上百封鼓舞人心的来信,一致称赞此书实用、全面、水平高,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纷纷要求定购。不少单位致信出版社,要求大量刊印,公开发行。3月中国水电出版社在武汉召开评审会,决定补充修改后,予以正式出版发行。会后我全力投入此书的修订工作。与此同时,也抽出部分时间继续进行自1976年开始的汇流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首先从概率论二项式分布导出长办汇流曲线公式,比长办利用微分方程推导更简单,更便捷,并通过数学导演分析证明:苏联加里宁汇流曲线、长办汇流曲线、华水汇流曲线、纳什瞬时单位线,其实皆为同一种类型汇流曲线,即数学上的不完全伽马函数,因此,南京水文所和长办水文处等单位把它们列入三种完全不同的汇流计算方法,采用实测资料加以检验比较,纯属误解。这一时期,我单位水文处王钦梁借用国外“渠道加水库串联”模型,提出滞后单位线公式;罗伯昆采用经验的时间后移法得出滞后单位线公式;而我从S曲线数学公式加刚性后移,利用矩法公式导出滞后单位线公式和各个参数计算公式,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却殊途同归。以此作为基础,我写出“瞬时单位线原理与应用”、“瞬时单位线计算方法的改进”、“论滞后单位线”、“长办汇流曲线推导的新途径与新认识”、“若干汇流问题的探讨”等论文,引起全国强烈反响。

        1979年上半年,我从水文计算科 (即以前的水文室) 调出,负责筹组水文处水文资料中心,其任务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水文信息查询检索系统。创建初期,主要是自学电脑和信息方面的有关技术,收集国内外资料中心的有关刊物与报告,初步考虑创建计划。利用空闲时间和节假日,我就水位流量关系校正计算作进一步研究探讨。利用圣维南方程,首次推导出受变动回水和洪水涨落影响的校正计算公式,并采用最优化数学方法,合理确定相关参数,实现突破。1979年6月,水文处在汉召开技术交流会,由我系统介绍“水位流量关系校正计算”有关问题,反应强烈,推动了水文外业试用探讨该技术的工作。此时我就这一课题,执笔写出一篇论文在全国“水利水电”水文副刊上发表。不久,浙江水文总站将这一方法用于浦阳江水文预报,取得成功。1979年7月,水电部向全国布置水资源调查与估算任务,水文处成立直属水资源组,由我任组长,从全处内业抽调一批骨干技术人员,承担这项工作。这是第一次把水资源的词汇和概念引入中国,一般人尚不清楚其内容与计算方法。我广泛查阅国外文献,在国内最早写出一本“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基本知识”的小册子,向全国介绍。1979年8至10月,我带领水资源组部分人员,去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镇江、扬州、江都、南京,广泛收集水资源及水质监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写出一本20万字的调查报告,用有关数据说明水资源普查估算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80年,水电部委托长办水文局 (即以前的水文处), 开展全国水资源调查与估算的试点工作。水文处从内外业抽调一批人员与原水资源组人员一起,成立新的水资源组,由彭xx和我负责,彭主管行政,我主管技术,进行准备工作。1980年5月,我们与江西省水文总站及江西水电学校合作,在南昌进行水资源工作试点,参加人员约100人,由我主持,历时5个月,圆满完成予期任务,提出一系列的试点报告。为交流水资源试点工作经验,在我建议和策划下,1980年发行了内部刊物“水资源研究”,首期创刊词由我写出,刊登稿件由我审查发排。1980年末,召开全国水文测验学术讨论会,由我写出的“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处理及其应用”论文在大会交流。这次大会收到100多篇论文,经全国有关单位投票,确定入选论文刊入论文集。我写的论文得票最多,名列全国第一。从这一年起,我提出的“单值化”技术术语被全国接受,完全取代了“校正计算”的提法。同年,“单值化”方法被引入全国“水文资料整编规范”。“单值化”技术不仅为电子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提供一种可行途径,而且为改变外业水文站测验方式,大大精简野外测流次数,提供了广阔前景。

1979年至1983年期间,长办水文局大力推广“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技术,委托我负责制定计划,编写技术资料,主持培训班,召开各种交流会,予以推动。水文局所属的汉口水文总站、重庆水文总站、丹江水文总站(后来均改为勘测局)已有一批技术骨干从事推广应用工作。先后在水位流量关系复杂的汉口水文站、洞庭湖水系多个水文站以及长江上游干流寸滩、奉节、巫山等站获得突破,不仅实现资料整编自动化,而且大大减少测流次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变沿用已久的测流方式。1981年我撰写的“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原理及应用”获我们副部级单位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83年由我主编并亲自参加大量编写工作的“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技术及其应用”一书,由全国水文科技情报网铅印发行,引起全国热烈反响,不少省区举办培训班,邀请我去讲课,同时制定计划,组织力量予以推广。从1980年起,开始使用小巧的荧光电子计算器,替代了使用几十年的计算尺、算盘和笨重的手摇机械式计算机。经过一年又换为更先进的液晶显示计算器,使用极为快捷方便。

       1982年7月, 我被选定为中国水文代表团成员, 赴英国德文郡首府埃克塞特市埃克塞特大学, 参加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和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水文科学大会。代表团团长为水电部水文局局长陈加琦,成员有我以及黄委会设计院总工恭时扬、地质部水文地质局总工陈梦雄、中科院冰川所杨针娘、南京水文所谭维炎,六个人各自独立参加一个国际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因以专家身份与会,不准带翻译,为此,在出国前进行了强化英语训练,并进行有关出国的准备工作。

       1982年7月8日晚,陈加琦、谭维炎和我一行三人乘中国民航波音747飞机,经中东阿拉伯酋长国首都沙加及德国法兰克福, 稍事降落休息后,直抵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行程17个小时。英国水文研究所派人来机场,用车把我们接到研究所所在地牛津,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之后,乘汽车去埃克塞特与后到的恭时扬、陈梦雄、杨针娘汇合,参加会议。代表团六人按姓名第一个拉丁字母住在不同地点,每人一个房间,生活极为方便。会议地点和食宿均在埃克塞特大学内,该大学占地广阔,设施齐全,风景秀丽,建筑奇特。我独立参加国际地表水委员会活动,在全体会议上就“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原理及应用”作学术报告,评价很高。由我执笔的论文选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的权威刊物上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130-1333491.html

上一篇:葛维亚回忆录《风雨搏击》2/8
下一篇:葛维亚回忆录《风雨搏击》5/8
收藏 IP: 115.130.17.*| 热度|

8 檀成龙 张学文 尤明庆 周忠浩 冯兆东 张晓良 马丽丹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