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自动灭火的工作原理上看,其灭火的效能毋容置疑,但是从实用性以及技术经济性来看,应该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1.安装覆盖范围:
哪些位置需要安装此类装置,哪些位置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安装?尽管已经出台过相关的设计使用规范,然而到了现实层面,这依然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系统总体成本是无法回避的首要因素,以一栋商业建筑为例,由于火灾发生的高度不确定性,一笔价格不菲的投入是否值当?即便是安全投入也要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假如安装之后十年内并未出现一起火灾,这样的投入岂不是白白打了水漂?
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只是在部分重点区域选择性地安装呢,好像也不行,假如恰好是在“盲区”部分出现了火灾,那岂不是肠子都要悔青。更何况,哪里需要装,哪里可以不装,谁又来拍板?风险程度的高低也只是相对的,没人敢打包票说风险低的区域就不会首先起火。
如果完全不考虑安装呢,似乎也不妥。
《最好的抉择》应该是得到国内外最多医学专家推荐的书籍之一,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卫生学院院长、医患共同决策论坛发起人郑家强在读完本书后表示:“大夫固然是医学的专家,但患者却是对自己的身体、人生价值、经济状况、治疗预期最了解的人,这个专家地位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我们必须记得,无论在诊室还是在病房,做临床决定时其实都需要两个专家共同参与”。
住院的患者已经是明确受到疾病威胁的“患者”,事态迫在眉睫;而建筑物只是受到火灾潜在威胁的“患者”,某种程度上尚处于杞人忧天。前者在多种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尚如此困难,更不用说后者在火灾预防措施的权衡中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困难。
人人都会成为患者。医疗非常复杂又专业度极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难免遭遇医疗的抉择,这其中,个人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接收到的医疗信息又可能是不全面或者有失偏的,人人都需要了解临床医疗选择的道理与规律。
面对火灾这种在发生时间与地点高度不确定性的意外事件,自动灭火系统作为备选的方案措施之一,首先在装与不装这个问题上就会面临极大的困扰,参与此事的各方始终难以达成统一共识,犹豫观望会成为常态。
2.自动灭火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从火灾各类参数的捕捉,再到系统的判断、决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功能的实现又要依靠大量的感知、决策、执行元件,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或器件失效,就会前功尽弃。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应同时满足: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而这之间又存在各种相互矛盾:灵敏性和可靠性是相互矛盾的;选择性和速动性是相互矛盾的。
继电保护设计运行中遇到的这些“麻烦”,在自动灭火系统中会同样存在:追求灵敏性可能失去可靠性,追求速动性可能牺牲选择性。更何况,自动灭火系统及其内部介质因为长期处于一种相对为“冷备用”的状态,整体可靠性只会变得更低。
3. 自动灭火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可靠性低往往体现于两个方面:拒动或误动,如果只是表现为前者,尚可勉强接受(其实也无法接受,设备安装不是为了做摆设),也就是遇到火灾时系统不工作;如果表现为后者,在未出现火灾的任一时刻,系统内的灭火剂(水或窒息性气体)随机胡乱喷洒一气,轻则造成财产因水渍损失,重则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出现严重的“乌龙”事件。也正是由于存在太多顾虑,现实中相当部分的自动系统并未处于“全自动”状态,那么,所谓“自动”这一功能又虚有其表。
导致自动灭火系统可靠性偏低甚至失效的因素还有很多:施工中各种遗留问题、后期维护费用的持续投入、维护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系统内部之间各组件的兼容性及更新、外部环境条件对传感系统的各类干扰、元器件的质量及使用寿命、装置日常误报警及设备故障、灭火介质的存贮周期、公辅设施的稳定性及保供能力、后续各类施工对本系统的影响、紧急状态下现场使用人的应用水平及反应速度……
还存在一些极端的可能,即便启动却依然无法令人满意,比如:延迟启动,局面已然失控;或者全方位大范围启动,造成了明显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虽然及时启动,但是补给系统半途出现问题或设计预估不足,杯水车薪;启动之后,火势已灭,却刹不住车,造成更大的无谓的损失;紧急时刻关键岗位人员的时间精力牵绊于此,可能错失其它的应急响应工作;自动灭火在不确定的时刻启动,可能对专业救援人员造成威胁干扰……
鉴于上述林林总总,自动灭火系统在所有建筑物中覆盖的比例极为有限,且在已覆盖范围内能够可靠启用的比例也极其有限,包括后续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自动灭火这一方式在整个的火灾防控体系中难堪大用,而上述这些根本性问题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理想中的自动灭火与人工灭火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友军的协作关系:无论其作为主攻还是助攻,相互之间不应该形成任何干扰,不需要再度牵扯应急人员的精力;自动相对于人工应该提供一种深度的可依赖性,无论其出力多少;自动灭火不能添乱,造成无谓的财产损失,更不能成为新的危险源反过来伤及人员;如果对其要求更高一点,还应当为火场救援人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