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周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kaizhou

博文

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告诉了我们什么!

已有 13568 次阅读 2014-10-22 13: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告诉了我们什么!    

                       郭开周 2014-10-22

 

一、科学和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往往是高超的技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卡普拉斯、菜维特和瓦谢尔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上的贡献。这次授奖表明,对于今天的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分子)模拟已和试管实验同等重要……

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媒体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家们都认为,光学显微镜永远无法看到小于光波长一半的物体,也就是说,分辨率超不过0.2微米。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借助荧光分子的帮助,使光学显微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纳米显微镜。三位科学家也因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殊荣。

计算机模拟、纳米显微镜显然都不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东西,而是属于计算机出现后,高科技时代技术平台一类的东西,由于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告诉了我们:在现代,不仅生产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平台,科研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平台。

   

再一个例子就是医学科学仪器的进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核磁共振成像、CT彩超等先进技术的诊断精度,迅速把医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医生可以明确地告诉病人,比如你的脑袋里一个具体位置上的“血管有5毫米长的栓塞”、你的肝的一个具体位置“有一个7毫米尺度的囊肿”……医生在有精确定位能力的仪器指导下,对身体只打开一个小孔,就能实施极精密的手术,治愈病人。

……

这些进步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一些医院宣传说他们医生的水平如何高,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医生的高水平离不开数字化时代先进科技的支撑。

我们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这使我联想到,近年来媒体多次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少专家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物联网等不断融合出来的一个数字化制造时代。”

媒体说:“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当下的萌芽,中国的工业处境,都让我们必须开始未雨绸缪,传统的工业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二、瞧不起技术工作的观念应该纠正

 

 现在,我们许多年轻人愿意当公务员、律师、“资本家”,而不愿意从事“一身油污”的科技、生产工作。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他/她从事何种事业的权力。问题是在当前的中国,这些工作竟然这样讨人厌,的确需要认真思考!

这里介绍一些关于日本人成功的经验。

有学者说……最令人感慨的是,秉承产业救国理想的明治一代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是任何国家都无以复加的。由此带动了全社会对从事工程技术这一职业的尊重和向往。大野健一在《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说:大多数国家都有一种风潮,那就是与坐在干净漂亮的办公室里工作的律师或财务人员相比,工厂里浑身油泥的工程师这一工作并不被看做是高级职业。然而在日本却截然不同。大学毕业生们非常乐于从事机器的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大多数优秀的学生在决定专业时,选择的不是法律或经济学科,而是工程与机械。

日本人的技术工作大大促进了他们的科学进步。

以工业革命为近代社会的开始点来说,日本是一个“后进”的社会。可是,自1949年汤川秀树因预言中子的存在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迄今为止,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总计达到22人。其中共有10人获得物理学奖,显示了日本在物理学领域的强大实力。同时,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至今已达到19人,超过瑞典,排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之后的第5位。

   正是一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为他们的科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因此没有理由瞧不起“技术工作”。

我们不少重要科研项目长期完不成任务,根本问题是我们在技术上没有突破。空谈理论水平的高低是没有意义的。

 

三、学术交流与保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少有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业”。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类的诺贝尔奖的得奖人数都不是一个人。而在得奖者的后面总会有一个团队。因为,一个人的头脑和精力毕竟有限,与同事的讨论会触发出智慧的火花,与同事的协作也会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特别在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单位的科技进步离不开单位内部的学术交流。

关于学风问题,还有必要说几句。世界的现代文明起源于欧洲的大学。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波伦那大学,很快,在欧洲各国陆续建立了若干大学。他们经常就学术问题展开辩论。历史学家说:“辩论使得中世纪的欧洲人心智敏锐……”后来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以致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再到现代的电子时代(或数字化时代),科技领域的神速进步,无不与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关系。

当然,要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首先必须形成良好道德规范。

若干年前,我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一位教授因为剽窃而被流放到库页岛去劳改。前苏联以一国之力与西方抗衡,他们的科技和国防是不能来半点虚假的。他们的科学家是有真才实学的。

在具体的科技问题讨论中,是谁的观点就是谁的观点。如果你把别人正确的观点说成是自己的,而上级领导又支持你。这样的单位就不会再有正常的学术气氛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你们的科技进步就一定是缓慢的。

学术交流与保密是一对矛盾。

现代,美国的科技在世界领先。他们的保密工作既做得很好,他们内部的科技交流又颇有成效。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关于美国人的科技水平,就不用我在这里赘言了。关于美国人的保密工作,我有深切的体会。我有一位朋友,1962年北京大学毕业,在国内研制行波管,70年代末到了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在美国搞本行对他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没有一家美国行波管公司要他,因为他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他只好通过考试,当了市政公务员。

还有一件事,2000年底我们驱车(单程)1500公里,到土桑参观那里的一件医疗设备。篮球巨星麦克尔.乔丹的身体里几乎没有脂肪,除了骨头就是肌肉,就是用这种设备测出来的。到了那里后,进门要检查证件,见我是中国人,把我和我的太太两人拒之门外,好不尴尬。

经历过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美国是非常重视保密工作的。

我在英国时,一些餐厅的墙壁上就贴有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关于保密的名言。

任何国家都会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严格保密的!不必骂别人“卡我们的脖子” ,显得没有志气。

学术交流不能只限于找几个人来谈谈科普,也不能只限于找几个人来介绍世界的科技动态(情况汇编)。而必须形成有就关键的科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局面。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科技是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5842-837725.html

上一篇: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要产品关键指标有没有足够的富裕量!
下一篇:郭勋祺在抗战前线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9 秦逸人 姬扬 喻海良 罗德海 黄永义 戴德昌 张洋 雷雷 徐义贤 李天成 童睿锋 王国强 陈钢 强涛 loyalSciencefan shenlu eastHL2008 biofans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