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椅子》,卢克·菲尔德斯为纪念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去世而作,木刻版画,1870年出版
《凡高的椅子》,凡高,1888年
《保罗·高更的扶手椅》,凡高,1888年
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在凡高习画的过程中,除了文学和前辈画家,他在从港口之国荷兰走向伦敦、巴黎的路途中,与那个时代东西方艺术的潮流相遇,所接触到的英国木刻版画、法国巴比松画派、日本浮士绘和法国印象派绘画都对他的艺术理念、作品题材与主题、素描技艺以及绘画风格、色彩等诸多方面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通过自己的创造对它们加以了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在世界文化中成长的国际主义画家,用他的作品回馈了他曾经从东西方两个世界吸收到的文化养料。在他离世后,部分也正是因为他绘画中这种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调,使他的画作在全世界风靡。
版画这种绘画表现手法与欧洲北部相对干燥的气候密切相关。与之对应的,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地区,像意大利,由于气候湿润,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则是湿壁画和蛋彩画。凡高最早接触到英国木刻版画是在他1873年5月在古匹·喜公司伦敦分部工作时。当时伦敦有两份专门刊载木刻版画的杂志:《图画》(Graphic)和《伦敦消息》(the London News)。《伦敦消息》(the London News)是世界上首份插图新闻周刊,1842 年5 月创刊,1971 年停刊。)两家杂志社都有展示窗口定期展示新版的作品,凡高每周都去它们的展示窗前观赏。其中,素描原作很少,大多是通过木刻、蚀刻、石版等方式复制的版画,凡高统称其为“黑白画”。那些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凡• 高特别偏爱其中的英国木刻版画。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于描绘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饱经忧患、备受欺凌、彷徨无助的小人物,英国艺术家们在绘画中通过对鳏寡孤独者、流浪汉、弃儿等社会底层人士的刻画,与狄更斯笔下描述的社会生活一起,形成了共同的主题与时代特色。凡高很欣赏黑白画中富有原创性的表现形式和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并收藏了大量该类精品。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在我看来这些木刻藏品是艺术家们的《圣经》,不时地读一读,会激发献身艺术的热情。”
后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界的旗手鲁迅——也是凡高表现主义创作风格的继承者之一,和凡• 高一样,认为版画的内容表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非常重视保存和传播木刻艺术。鲁迅早年埋头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小说,临摹插图;后来费尽心力收集了欧洲和日本等国的版画作品,并将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欧洲优秀版画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认为他们的作品“是很值得美术学生和爱好美术者研究的”,由此推动了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他曾记载:“1930年7月15目,收诗荃寄自德国凯绥·珂勒惠支画集五种。1931年4月7日托史沫特莱寄珂勒惠支一百马克买版画,5月24日收珂勒惠支版画十二枚,6月23日得诗荃寄珂勒惠支画选一帖,7月24日得珂勒惠支作版画十枚。1934年4月14日、7月19日,分别得由商务印书馆代购之《珂勒惠支新作集》和《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并在当时的杂志、刊物上推介了不少木刻版画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1931年9月刊于《北斗》创刊号上的珂勒惠支的《牺牲》、1932年11月刊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的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无产者》中的2幅、1933年4月刊于《现代》第2卷第6期的珂勒惠支的《牺牲》、1935年10月刊于《译文》的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纪念李卜克内西》(又译《生者之于死者》)、1936年刊于《中国呼声》的珂勒惠支的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之五《反抗》。他还曾将所藏苏、德等国版画70余幅参加1930年10月4日举办的“世界版画展览会”;于1930年自费印刷出版《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并亲自作《序》;于1932年5月、6月间,参加举办有珂勒惠支、梅斐尔德、格罗兹等人作品百余幅的“德国作家版画展”,并在此之前作有《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和《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等文;于1933年10月14日、15日举办“德俄木刻展览会”,展出作品40幅;于1933年12月初举办“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于1936年自费印刷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请史沫特莱作《序》。
在给艺术家朋友安东·凡·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的信中,凡高曾经写道:“在我看来,英国黑白艺术家对于艺术就像狄更斯文学一样。他们确实有同样的情感,高雅而健康;总令人一再观赏。我很希望你能有时间看看我的整个集藏……你会清楚看到这些艺术家形成了多么辉煌的整体——就如同必须读狄更斯、巴尔扎克、或佐拉的全部作品,才能分别理解他们的著作那样。例如,我现在有不少于五十幅关于爱尔兰的作品。单独看的话,很容易就将它们忽略掉了;但是只要放在一起观看,就会为其所震撼。”在凡高的影响下,拉帕德的创作也不知不觉向英国木刻艺术靠拢,凡高认为其新作的大胆轮廓正是借鉴了英国黑白艺术家的画法。而凡高本人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上受英国木刻艺术的影响更大。像那些到伦敦最贫困的地区寻找模特为《图画》(Graphic)等杂志供稿的英国黑白艺术家一样,凡高也经常到养老院、济贫院、施粥所、三等候车室等场所写生,画一些孤独贫困的老者、女士、流浪儿等。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关怀人,其次才是描绘人。他曾表示:“我的观点是无论谁想画人物,必须首先理解《彭克》(Punch)(英国一份以幽默和讽刺为内容的插画周刊,1841 年创刊)圣诞版的名言:‘对一切满怀好意’——这是一个高度。必须对人满怀同情,一直关怀人,否则的话,素描将是冷淡而毫无生机的。”
有一幅题为《查尔斯·狄更斯的空椅子》的木刻版画给凡高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多处提起过这幅画。据说那是英国画家卢克·菲尔德斯在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引荐下,到狄更斯家拜访狄更斯,恰逢狄更斯与世长辞,他目睹大师坐过的椅子,睹物思人,在情不能自已的情况下创作的。凡高非常欣赏这幅作品,在第252号书信里深深感叹:“空椅子——这世上有许多空椅子,将来还会更多,迟早在赫尔科默(Herkomer)、卢克·菲尔德斯(Luke Fildes)、弗兰克·霍尔(Frank Hol)、威廉·斯冒(William Small)等人的画室,椅子也会空空如也。在……(作家和艺术家们)呆多的地方,将什么也不会留下,只剩下一些空椅子。可是,出版商和画商们却……会继续想让我们相信万事大吉,相信我们会永垂不朽”,以此表示他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伟大在萎缩,而物质的伟大开始取而代之的怅惘。后来,当他1888年在法国南方小镇阿尔与高更共同居住的房子里,画下曾经坐过高更而当时主人已经离去的空椅子和他自己的椅子,多少可以看作是长久以来,文学大师狄更斯身后的空椅子在他心中的显影。
1888 年末,凡高因与高更发生争执,激情之下割下自己左耳的一部分。在伤口愈合前,他画了两幅自己头缠绷带的自画像。这种审美理念,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可归于他早年在英国黑白艺术家霍顿(Houghton)的素描作品《我的模特》中看到的《图画》(Graphic)杂志社走廊里,一位头缠绷带向艺术家祝贺圣诞的男子形象在他脑海中的反复闪现;而他从吃土豆的人、洗衣盆旁的妇女、烧草的人等普通劳动者中发掘绘画题材,则显然是受英国黑白艺术家影响的结果。
英国木刻艺术倾向于简化形象,不描绘细节,而侧重表现整体效果,特别强调人物生命和激情的表现。人们从凡高日后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粗犷有力、形象简化而情感、氛围突出的效果。在凡高眼中,英国木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类型,其简洁有力的创作风格还能使作画更迅速,从而赢得一挥而就、不加修饰的 “自发性”。他强调:“我努力所做的不是画手而是画手势,不是画数学一样精确的头像,而是画总体的表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