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吴姥姥:好的探索哪怕结论不完美也很可贵 精选

已有 4949 次阅读 2024-12-5 10: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她用铁锅讲解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用扫把讲解太空宇宙射线,用羽毛球拍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用面团讲解拓扑学,用橡皮筋讲解一维驻波……在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手中,生活中的所有物品似乎都可以成为趁手的物理教具。在“不刷题的吴姥姥”网络主页里,一条条趣味科普短视频展示着与物理相融的生活美学。因为常穿一件马甲出现在教学镜头前,吴於人得到一幅来自她老伴的打油诗素描像——“曾用视频教物理,探索实验不刷题,科学姥姥老顽童,宝物藏在马甲里”。

近年来,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和她的创作团队以其与时俱进的科普风格,拓宽了传统科学传播的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科学普及的效果,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激发起对科学的广泛兴趣,引发了令科普界和教育界瞩目的“吴姥姥现象”。这一现象为今天的科普创作和传播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近日在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承办的“从‘吴姥姥现象’看‘新质科普力’——吴於人科普作品研讨会”上,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科学会堂,以“吴姥姥现象”为议题,探讨科普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势与新挑战。

“不刷题的吴姥姥”反映科学教育的大趋势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正准备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一篇题为《打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的文章。他在其中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营造一个有利创新的环境,二要推广新技术、新知识,三要利用科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四要培养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普通劳动者、工人、农民、学生等在内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在他看来,过去的科普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今天的科普则已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一体两翼”。只有真正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引入学校、课堂,才能在此基础上,让青少年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型人才。“不刷题的吴姥姥”所做的,正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而造就“吴姥姥现象”的科普生产、传播方式,也是对“新质科普力”的诠释和实践。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也认为,“不刷题的吴姥姥”代表了从过去侧重解题竞赛的科学教育到真正的科学教育的回归。让孩子们通过动手、观察现象,进而对问题产生兴趣,这正符合科学教育的大趋势。

不仅是青少年,家长们也从吴姥姥的科普中受益。《新民晚报》记者马丹回忆,她孩子所在的学校有一次要求家长们带领孩子做一个科学实验。当时她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会飞的章鱼”——通过静电摩擦原理,让一个剪成丝的塑料垃圾袋飞起来。不过她做的“章鱼”却一直飞不起来。她翻遍了小红书、b站、抖音里所有相关的小视频也找不出原因,直到看到了吴姥姥的一个相关科普视频,才恍然大悟要使用什么样的材质才能让这个塑料垃圾袋制成的“章鱼”飞起来。

争抢注意力时代需要更多类“吴姥姥”的科普团队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从科学教育和科学史的视角指出,吴姥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种站在前人肩膀上将富有启发性的科普发扬光大的意境。吴姥姥的工作使他想起当年法拉第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大讲堂为少年儿童做圣诞科普讲演的故事。不同于法拉第只是留下了蜡烛的故事,今天的人们只要扫一扫《吴姥姥不刷题》一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回看吴姥姥那些有趣的短视频。同样不刷题,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是她和一些著名学者朋友的分工合作,用新的方式向自己十来岁的子女讲授各种课程,但是,当时的人数非常有限,而吴姥姥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广大少年儿童。

《新闻晨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倪冬感谢吴姥姥在各路网红争抢公众注意力的当下,把他的孩子从一些无营养短视频的泥沼中拉了出来。他认为这不仅需要有一个像吴姥姥这样的核心人物、一个有知识的大IP,还需要一个懂传播的团队及平台的支持。吴姥姥的团队是物理领域的,他期待未来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也能有这样的品牌科普团队。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教授表达了共鸣,他指出,科学普及与科学创新好比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期待未来在数学领域也能出现吴姥姥这样的团队。

好的探索哪怕结论不完美也很可贵

吴姥姥本人表示,她曾经听过许多学校的科学课,因为有专家听课,老师讲得特别认真,板书也很漂亮,讲完了以后让学生一步步做实验,实验做完后大家似乎就都明白了,也没有问题,然后一堂课就结束了。老师说多肉植物要切,教了怎么用刀切、然后栽在土里会怎么样……讲得非常透彻,学生们一步一步该怎么做都很清楚,不能说这样的课对于培养人不上心。但她不乏困惑:这样的课怎么会没有问题?在吴姥姥本人的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她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会问几个问题,让学生依次做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找到规律。“我想,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就看你怎么启发,如果你很好地启发了他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哪怕最后的结论是不完美的,我觉得也很可贵。”她这样强调孩子自主探索过程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问吴姥姥,孩子有很多问题,自己回答不了该怎么办,吴姥姥告诉他们:“只要培养他的一个习惯就行了。养成了好的意识、好的习惯,还怕他学不好吗?至于你能不能正确地回答他的问题,不重要。为了培养他的习惯,你要跟他一起好奇,一起去提问、去探索。哪怕你们探索得乱七八糟,但孩子的习惯养成了,今后的探索不再需要依赖你就可以了。”

吴姥姥认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虽然定义有所不同,但它们有交集。两者的共同点是科学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以及科学的道德规范和科学的眼界。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都不能仅重视现有的知识,所以她提倡不刷题,而是倡导做研究。由于她既从事科普又从事科学教育,因而这两者在她身上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

来自同济大学、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抖音科普运营部门等的专家,以及沪上网络科普代表也聚焦“吴姥姥现象”畅所欲言。大家在发言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科普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代,多媒介的融合,使得科普内容能够跨越年龄、学历、地域等多种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如何利用新技术生产和传播科学内容,以新型表达方式提升科普的生产力、影响力,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吴姥姥的科普创新实践及其成效,让更多人看到科学就在身边;而吴姥姥的作品也鼓励了更多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奥秘,不再将科学视为畏途。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在视频发言中表示,此次活动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吴姥姥团队在科普创作和科学教育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将为推动科普评论和科普原创的进一步繁荣带来启迪和助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63018.html

上一篇:种质资源是水稻产业创新的物质基础
下一篇:为何自然保护区需依托社区力量开展保护?——以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为例
收藏 IP: 183.193.50.*| 热度|

24 王从彦 雒运强 杨正瓴 王涛 许培扬 尤明庆 李东风 史仍飞 梁洪泽 曹俊兴 晏成和 籍利平 崔锦华 张俊鹏 刘全慧 苏德辰 汪凯 李陶 冯兆东 孙颉 高峡 孙南屏 谢钢 李志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