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往往认为科普不是非常高大上或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我觉得科普是非常高尚的,只有懂科学的人才能做科普。今天,真正懂科学的人其实并不多,既懂科学又能做科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科普是沟通的过程,是把科学变成看得见的东西,并且指引人们更好地生活。”
5月19日,在科学会堂举行的第十三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颁奖典礼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他的获奖感言中,再次用简明扼要、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张氏金句”,直陈科普的本质。
这位长期从事科普创作、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专家,不仅本人一直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重视科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还带领“华山感染”科普宣传团队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张文宏教授发挥感染科专家和科普专家的双重作用,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处在疫情威胁下的人们,提供了了解疫情、理解疾病、加强自我保护的方案。
医学科普和疾病救治、预防同样重要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仅对感染病学界和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是一场严峻考验,同时也需要民众配合,共渡难关。工作在医学教育和救治一线的张文宏早在此次疫情发生前,就深刻地理解医学科普和疾病救治、预防工作同样重要,对大众进行有效的传染病知识教育,可以更好地控制传播途径,减少病例发生。
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告诉他,科学普及一旦脱离群众,就容易曲高和寡,只有针对热点和疑问,老百姓才爱看、愿意看;只有讲老百姓听得懂的科学,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和采纳;只有老百姓爱看、愿意讨论,才能扩大传播,真正达到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优秀的科普不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治病救人”,还能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正基于此,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带领的科普团队在线下线上多个平台进行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与健康生活科普,用专业的知识和态度紧跟新闻热点,讨论关键话题,回应人民需求,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让老百姓安心、放心、宽心。由他创作或组织编写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张文宏教授再支招: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健康生活》《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张文宏说传染》和《病菌简史》等科普图书,累计发行量逾百万册,并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他带领的团队通过人民日报直播、央视新闻、华山感染、上海疾控、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开展的相关防控措施、疫情态势等宣传讲解,阅读量高达数十亿人次,促进了新冠知识的普及防范;张文宏教授本人还通过与国内院士、专家的交流,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为防疫政策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通过与国外同行专家的连线,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向世界传递中国友好、团结、互助的大国风范;应中国各驻外使领馆邀请,与身处异国的同胞连线,帮助他们开展有效的自我防护,也使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科学精神和研究支撑专业有效的科普
疫情暴发后,张文宏教授担任上海市临床救治组组长,带领团队在第一时间充分借鉴武汉经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宏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确认了上海第一例COVID-19患者,掌握了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建立了适合上海的快速筛查、早期诊断机制。基于对上海近300余名COVID-19患者的救治,张文宏教授组织上海专家组积极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于《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了被称为“上海方案”的《上海市2019年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团队聚焦轻症患者中的“准重症”患者,探索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临床指标,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BMC Medicine》上,并积极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团队还通过对全球疫情的数据分析和疫情发生发展过程的解读,对比上海疫情防控措施,第一时间总结相关救治经验,并分享给全球临床工作者。
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卞毓麟曾经说:“在整个科学传播链中,科学家是无可替代的‘第一发球员’。”曾经以论文《一个中学生看温州模式》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一等奖的张文宏,正是这样的“第一发球员”。虽然被网友封为“硬核”“耿直”的“最佳辩手”,但在他心目中,“耿直”其实还是一个表面现象,它的核心是科学,是把专业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广大民众能够明白。对防疫专家来说,只有把真相告诉民众,才能让大家免于恐慌。
(本文部分素材由上海市静安区科协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