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你是“内行”吗?“内行”能用量具量化吗?

已有 3075 次阅读 2014-6-28 15:2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内行、转基因、伯乐

你是内行吗?内行能用量具量化吗?

              都世民

人们在学术争论和社会问题争论中,通常总是坚持已见,想压倒对方;总是以“你是外行”开口,甚至认为对方素质低下,没有理性等,更有甚者开口骂对方。

有一位博主在我的博文后面写下评语:“又是一个外行”。这个评语让我想了很多,我感谢他看了我的博文,並作了评论,从而引发我下面的思考,也算我作此回复吧。

一、什么是内行呢?

辞海对“内行”的解释是:

1、熟习某种行业的内情,或对某种事情有丰富经验的人;

2、指人在家庭中的操行。“史记.五帝夲纪”:“舜居妫呐,内行弥谨”。

然而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怎么理解这“内行”二字呢?例如,老农对农作物种植是内行;老工人对自己的工种是内行;技术人员对自己所学和从事的专业是内行。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其实这内行二字並不简单,笔者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说明。

二、学报审稿

一篇论文送往编辑部开始,整个工作链条都应该是内行来完成。首先接收稿件者是学报编辑,他们是内行吗?从论文内容看,专业性很强,编辑自己不能完成审稿全过程。但是编辑要完成初步筛选,对不符合夲学报范畴的稿件,对不符合论文规范,质量低下的稿件可以退稿。编辑对语言文字、参考文献规范要把关,对图表、照片的规范也要把关。如果将内行量化,编辑约占10-20%。其后是按学报选定的联络图分发稿件,请专家评审。有两人或三人同时评审。专家应是内行,如果量化,应占60%。能否达到100%呢?笔者认为很困难。这要分几种情况:

1.如果论文有理论又有试验,那么审稿人不可能都去做一遍。如果自己已经做过类似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理论分析有无问题。对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判断也一样。大多数审稿人对所审论文,首先判断新颖性,文章创新点叙述是否准确。如果创新点不明确可以退稿修改。若无创新,重复别人工作,就可能被退稿。往往写稿人不给出自己的参考文献,审稿人又不熟习研究内容新进展,有的人会去查询新文献,有时没有时间草率定夺。如果量化这些情况,差别甚大。达到100%是很难的。

2.对论文结论和主题,业内专家可以判断有无价值;从分析方法与试验结果及其对比,可以判断论文水平。

3.对论文的其它问题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删减。诚然,论文审稿必须内行完成,可是内行人同时判定一篇稿件,会有不同程度差异。内行可以量化、分级别的。只是没有人这么做过。笔者看到一夲书:复杂网络和人类行为动力学演化模型。该书作者介绍有人对国内外名人信件作统计分析,用概率论方法进行探讨,很有意思.还未看见有人对论文审稿、专利评审作统计分析,对内行进行量化分析和建模。

4.应当指出:现在审稿、成果评审、研究生论文答辩都是以光环大小、职位高低排内行等级,可是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新颖的,有的人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资料,压稿半年至一年都有,不看资料就主持评审能得出客观评论吗?这已经是潜规则了。

三、内行误判

内行误判並不希奇。医生看病有误诊。审稿有误判。法官断案也有误判。高考判卷也有错判。如今单位年年体检,年年都有人被肿瘤吓坏了,可是有的人再拿结果去别的医院复查,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说起来都是三甲医院,都是主任大夫,结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同样的片子,结论不同。都是内行,水平真是有差异。实际上中西医都有误判。

我有一次发烧、咳嗽,前后找了三位中医大夫,前两位都是66年中医学院毕业的老大夫,吃药后烧退了,但咳嗽愈来愈严重,后来找了一位老院长,三付药立即止咳。前后有一个月,化了两千多元药费。

又有一次,我血压高,想找专家调一下药,没有想到,没说几句话,这位来自阜外医院心内科知名专家,让我立即住院,连押金也不交,找一位护士推了车,让我坐上去先作脑部CT检查。第二天这位知名专家带了十几位夲院大夫,还特指我为什么让我住院。我心里想这位专家太主观了,我没有不舒服感觉,憑什么让我住院?后来想,万一她对呢!再者她是对我负责。后来几乎每天都有检查,可是结果都无异常。又观察一周也无异常。每天什么事都没有,医生也不来查房了。主任找我想做有损检查我拒绝了,要求出院。这次住院我自已还化费伍仟多元,白白浪费!

四、先进检测手段的结果不一致怎么办?

现在西医看病大都是先开处方作检查,心电图、脑电图、CT、彩超、核磁等,这些地方都排队,核磁要预约好几天。让患者伤脑筋的还不止这些,我因前列腺增生,我在夲单位彩超检查结果是:

5.0*3.6*105px,体积为43.7ml

后来到武警总医院复查结果是:

5.0*2.8*80px,体积为30.6ml

医生建议手术,术前作核磁检查,结果是:

7.1*6.3*162.5px三次都不同,医生说核磁准确。这个结论对吗?据笔者所知,这种检查都有误差,测试时人体离仪器探头的距离,探头相对人体部位倾角,工作波长、辐射强度等多因素有关。核磁波长短,是断层扫描成像,与彩超不同。测试结果不同,相信那组数据?这夲身需要探讨。可是两次彩超结果也不同,这就有问题,应该有一个误差范围。这时大夫就不是内行了,由内行转变为外行,真正的内行是研制B超的仪器检测专家。

五、最好的医生是患者自已吗?

基于上述情况,作为患者对仪器测量结果产生疑问,对医生诊断产生疑问,有时真是无法判断那个大夫结论对,有人说找副主任大夫比主任大夫强,真正钻研技术的是副主任。有时想一想,大医院菩萨是多,老百姓请不动,门诊有经验大夫少。再者病在自已身上,有的大夫说的情况也不对,天天讲养生堂,今天这么说,明白换一个又那么说,不知那个对。到头来,人们总结一下,最好的医生是自已。有的医生说没法冶,有的医生说准备后事,奇怪的是,有些人真是奇迹般活了一年又一年。你们想想看,对这类行家看病,如果量化,只能给50%。

六、千里马盼伯乐 伯乐寻千里马

下面说一下电磁之父---麥克斯韦的故事,以此讨论行家中顶级权威如何量化?

18311113日,麥克斯韦诞生在爱丁堡印度街14号的楼房里。1844年秋天,麥克斯韦在爱丁堡中学就读,他在这期间经历了一段戏剧性的坎坷历程。该校举行一次数学和诗歌比赛,评选揭晓时,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麥克斯韦获得两个科目最高奨。这一结果让同学们和班主任感到意外,他成为全校最拔尖的学生。

麥克斯韦酷爱数学,当时该中学没有几何学课目,可是他不停地钻研,发明了用几何作图法画出蛋形曲线。而且发现蛋形曲线规律,他巧妙地列出蛋形曲线数学公式。他又把这一发现与物理学中光的曲面折射公式比较,竟然完全一致。他把这一切写成文章。並告诉他父亲。他父亲知道后很吃惊,就找朋友商量,朋友建议送爱丁堡大学,找著名数学教授福布施。

很有声望的福布施仔细审查了麥克斯韦的文章,确认文章无误,而且有创见,有科学价值,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高深课题。当福布施得知文章的主人是14岁的中学生,却开始怀疑,于是他去查阅数学经典著作、期刊文献,都未发现画蛋公式。最后他在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两百年前的著作中,找到笛卡尔对各种曲线的分析,其中提到蛋形曲线。经仔细核对后确认两人结论一致,方法各异。而年青人方法简单,胜了一筹!不难看出麥克斯韦是一匹千里马,遇上了伯乐福布施。这位教授是100%的内行。从此麥克斯韦成了少年数学家!

今天从科学网可以看见年青的学子都在发挥聪明才智,力求创新。他们当中会有千里马吗?应该会有。谁是真正的千里马?没有伯乐那有千里马。伯乐在哪里?

人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有些怪象:看不起父母、看不起祖先,有人一冒尖,打假专业户立即出现,有的网站为他们设立专栏,为什么没有网页为冒尖者设专栏?

如今有的人把美国顶级刋物视为皇榜,对中国刊物不屑一顾。有的管理部门对人员考核,设立的规章更是助长这种风气,美国人真的愿意中国人超过他们吗?我不信。

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在一定范围内都是内行,然而人常常都有我相。例如,怕别人超过自己;怕别人抢了自己位置;只荐自己弟子,不荐他人;有人想创建自己学派,夲学派论文荐,否则否之;有的人怕说错,毁了自己名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创新有多难!

七、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中行家角色的变迁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时不时出现在媒体显要位置,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消费者都关注,为什么会有两种和多种不同意见呢?未见有人统计那一种意见的人多?为什么意见不能统一,这是因为问题复杂,层次多,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微观世界又看不见,摸不着,正反双方都给不出定量描述的数据和模型,形不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到底涉及那些学科,笔者认为按顺序排列的关系为:

基因学、基因检测学、分子生物学、转基因技术、种子学、土壤学、肥料学、农时气象学、食品学、市场管理和进出口管理学、法律法规、人体学、医学、电磁学等。

如果讨论农作物种植,农业部门专家、有经验的农民都是种植行家。如果讨论转基因正负作用,应该请基因学科专家、转基因技术专家、基因检测学科专家、分子生物学、纳米学专家共同研究。

有人以吃转基因食物未见有害报道为由,表明转基因无害。可是吃转基因食物的人怎么说明自已受害呢?现在301医院不能检测基因,没有医生能诊断,即使找到检测基因的单位,费用自己交,测完了也无人能断定是否致病。怎么办?其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不是主流派,也不是几十个院士联名说了就算。

最后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解决,个人和部门都不能自已说了算。

国家有关部门有权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讨论;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下达经费加强技术及风险研究,例如基因检测便携化;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平衡各方面利益冲突;

国家有关部门从国家安全出发,对进口粮食严控;

国家有关部门对转基因技术负面效应加强研究;

国家有关部门对粮食安全统筹安排。

 

实际上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内行是相对的,随着问题细化,专家的角色已经改变,内行变外行,外行变内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807369.html

上一篇:科学网是沟通科技博主的桥梁
下一篇:向科学网栏目更新建言
收藏 IP: 114.243.111.*| 热度|

9 蔡小宁 王树松 陈楷翰 杨正瓴 李轻舟 徐晓 zhucele XuexingLu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