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的自属性和相关性
Self-attribute and relevance of reading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阅读究竟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阅读的自属性和相关性;阅读与记忆;记忆与生物医学;阅读与人眼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阅读,属性,记忆,生物医学,人眼。
为什么要阅读?
1)阅读究竟为了什么?
自古以来对读书目的有多种说法,一个人自幼到老,要不要读书?读什么书?各人的想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是为了考试、为了文凭。有的人为了成名成家,为了做人上人。有的人为了赚大钱,光宗耀祖。有的人为了做人,做一个有尊严的平常人。也有的人为了远大的理想,孜孜不倦的读书和社会实践。
2)一个人读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什么不同?
幼年时人们称作启蒙学习,当年我上私塾的时候,是学一笔一画的汉字,然后读诵古诗。5岁就开始念私塾,而小学是6岁上学。孩童时期的学习是灌输式的,自己思维提问很少,小学要读6年。在中学又是6年,中学读书有自己的思考,开始明白读书要能够举一反三,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学习也不是一个科目,科目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到中学阶段学习是启发性思维式;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是青年了,需要5年时间,这时学习有理想抱负,学习有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覚性,对老师的讲解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自己去寻找答案;中年时,学是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补充知识空洞,适应社会的变化;老年时,为了防止老年痴呆,为了自己的兴趣,学成为一种意境,慢慢思考、品味,自寻其乐。
3)什么时候想读书?
读书,不是每个成年人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在孩童时期是父母、社会要求读书,在过去的年代,因为家境贫穷,看见别人家的孩子读书,自己也想读书。到青年时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必须认真读书。特别是在中年,工作会有变动,根据国家的需要而变化,这时不懂的问题就多了,不得不自己去学习,读更多的书。到老年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选择性的读书。有的人读书是一种爱好,有的人喜欢读文艺作品,诗歌、小说,有的人喜欢探险,有的人喜欢健康、养生,……。
3)为什么有的人不想读书?
因为过去学的好多知识没有用。自己的工作很平凡,自己也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也不想出人头地,也没有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人因为工作很忙,很难挤出时间读书。(https://xw.qq.com/amphtml/20200325A0H12B00)
如今读书既是为了获得知识,上学是为了更好的读书。义务教育已立法。人类要文明,社会要发展,技术要进步,生活要改善,学习是人类自古以来获取知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4)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
〔1〕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生的学习态度;〔2〕学无止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3〕学习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做人的根本。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我们谋生、创业、发展的手段和路径;〔4〕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的自属性
1)阅读是人的本能。
·人们最初阅读是启蒙,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是启蒙教育。
·入境先问俗。如今人们有旅游爱好,有的出国旅游,也有的在国内知名景点,也有在农家乐。如果是自家去旅游,就必须先了解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时代背景。以免你所见到的景物,不知它的来龙去脉,因此要先学习、阅读有关书籍,否则只能是走马看花。
·人们的阅读有没有差异?包括阅读的速度、记忆、理解、悟性、创新性,是有差异的,
有人过目不忘,一目十行,记忆超群,这些差距是存在的,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人的记忆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使用时间逐渐流失。该怎样回答?
2)阅读与工具。
从古至今,阅读的对象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在古代用纸皮写字、泥版和腊版刻写文字、陶器和甲骨上刻画文字和图片,还有青銅器、石刻、竹片、木片、丝织品上书写,后来才有了纸张,用笔墨手抄,但有了印刷术以后,报刊或书籍都成了印刷品。
在有了无线电技术以后,人们通过电视、收音机进行知识的传播。在计算机发明以后,是通过收录机、阅读机、电脑、手机进行阅读。如今的阅读,书籍或刊物已变成了电子出版物,而且有有声、无声,还有视频、影视、新媒体多种多样。在有了互联网以后,人们在网上阅读。
3)阅读的环境与适应性
我们小时候,家境困难,白天要帮家里干活,晚上灯光很差,早先是用菜籽油灯、蜡烛、媒油灯,这些灯光怕风吹,灯光会闪烁不停,甚至会熄灭。解放后有了电灯,阅读的环境才不断改善。
在没有电脑或互联网之前,查询资料和阅读资料,是借助于单位图书馆和国家有关情报部门提供的目录索引,资料的借阅是有胶片和书本,胶片的字和图片都很小,必须借助于阅读机。因此阅读环境受到限制,清晰度也很差。因此过去查询资料和阅读资料要花大量的时间,有些关键的内容还得手抄。
4)阅读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阅读的期刊、书籍是有时效性的,特别是在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书籍都在不断更新,即使经典的观点,也会有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阅读知识是没有时间限制,是有长期性的,因此在不同时期的某一专门知识的阅读,要注意其时效性。
5)阅读的碎片化与系统性
过去在学校阅读教科书,是有系统性的。在阅读的参考书中,有专著、科技报告、期刊论文,一般说来书籍是有系统性的,科技报告和论文,不具有系统性。如今网络的知识碎片化很多,系统性少。书籍、期刊出版的时间长,线上发表的文章时间短,传播的速度快,内容更新也快,因此这两者都要兼顾,让其变成为一体,是阅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6)阅读的专业性与跨学科;
阅读的知识有基础学科和其他分类学科,也就是说知识是有专业性的,它涉及社会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有些知识是按行业分,商业、农业、工业、金融等。不同专业的知识,其内容形式图表都不相同,人们都知道“隔行如隔山”,我们在阅读不同专业的资料,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其差别非常明显,同一个名词会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解释。就连一位名家,在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译名。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跨学科学习带来极大方便,老师就在网络中,自己去寻找,在跨学科学习中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这对于解决科技难题有很大的好处。
7)阅读与背诵和悟性
在学校读书,老师要求背诵一些定理、定义、公式、诗词等。除此而外,也有家长要求孩子背诵书籍、唐诗。最近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王黎光,它幼年背诵和声的书籍,后来被考官问及和声是跟谁学的,他就讲述了这段故事,考官认为他有悟性被录取。他认为背诵书籍会突然产生一种灵感,也就是悟性。
阅读中的悟性其表现为:〔1〕导致行为的变化;〔2〕悟性导致个体的变化是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不是先天具有,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行为反应;〔3〕引起的变化是能持久保持的;〔4〕拜师学习、实践中学习、阅读中学习,都会有悟性问题,产生的变化不一定相同。不同的学习方式,会有局限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限性,需要广泛阅读,取长补短。
8)阅读的灵感与创新性
阅读与记忆
1.什么是记忆?
名词“记忆”释义 :
〔1〕对认识过的事物能够回忆。
〔2〕心理学范畴。指人对经验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包括识记(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并记住)、再认(该事物重新出现后能够认识出来)和重现(把头脑中的印象回想起来)。
这两种释义 没有普遍性。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两个解释。
2没有大脑也能拥有记忆
2021-02-26 ,《中国科学报》刊文:“没有大脑也能拥有记忆”。文中指出,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能记住自己去过哪里,甚至能在迷宫中找到最短的路线。这些黏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脑,这让科学家对它们的记忆是如何运作的感到困惑。这种叙述实际上是一种类人化的叙述,在文学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科学上,怎么把它比喻为人的动作?令人不解。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黏液霉菌,发现它们包含一个由大小不同的管组成的网络,其管壁类似凝胶。当霉菌附近有食物时,管子的直径会改变,还能持续半个小时。(https://tech.gmw.cn/2021-02/26/content_34645272.htm)
3.材料有记忆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是通过热弹性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变而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SME),这是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所构成的材料。其实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记忆”效应,即合金的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地变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形状记忆合金/4939630?fromtitle=记忆合金&fromid=5139153&fr=aladdin)
上述两种记忆,与前面名词记忆的解释是不相符的。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科学报道中,为什么把一些名词都与人的问题混在一起?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他们的一些现象都与人比较,这就会形成一些名词的解释不确定性,似乎汉字就没有发展余地了,有些是因为外文引入直接翻译造成的,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多了,令人关注。
4.人类记忆
人类记忆是:〔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2〕也是利用过去,服务现在或将来的能力;〔3〕记忆定义了“我们是谁”;〔4〕记忆效能更高、范围越广,就意味着更容易规避风险;〔5〕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
在这里,记忆被看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关键。因此关于对记忆的科学探索,归属于心理学及脑科学范畴。在中华文化中,人们通常都说要用心学习,用心读书,无人说用脑读书,这里说的心与脑是不同的。
关于人类的记忆,到底存储在哪里?人的记忆与意识有没有关联?这些问题至今仍然不明确,说法多种多样。在现实中人们还会发现,人与人的记忆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可以背诵一本书,这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该如何解释?(https://baike.baidu.com/item/记忆/34494?fr=aladdin)
记忆与生物医学的关联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记忆,它不仅可以积累个人实践的直接经验,又能巩固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人们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感知、观察到复杂的思维、想象、创造发明,都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习和记忆是密不可分的。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记忆是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和水平上发生的。颞叶和海马回与记忆有密切关系。〔2〕海马回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桥梁。切除海马回,病人就再也不能产生新的记忆,但过去的记忆依然存在。〔3〕记忆与神经元细胞中的核糖核酸有关。〔4〕荷兰学者威德就发现垂体加压素可以增强记忆和学习能力。
(https://swgwsm.bmcx.com/weishimeshuo_huodaolao__xuedaolao_z__xswgwsm/)
2021-02-03,澎湃网刊文“研究揭示瞬时性遗忘,关于多巴胺的秘密”。文中指出,研究人员利用黑腹果蝇的探索,研究发现,有12个多巴胺神经元中,许多都向蘑菇体状(果蝇的“学习中心”)发送信息,在蘑菇体各种神经元的树突棘上释放多巴胺,从而调控蘑菇体神经元的信号整合。研究人员顺着送往蘑菇体的信号路经,试图揭开瞬时遗忘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先对果蝇进行了厌恶性嗅觉条件反射训练。随后,研究人员又对果蝇的回忆过程进行干扰,让它们忘记哪个气味是“坏气味”。如果干扰后一个小时再次测试果蝇,它们却能回忆起哪个是“坏气味”,并积极回避,选择另一条路。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果蝇发生了瞬时性忘记。
(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072661)
不难看出,人类对于自己的记忆的探索,至今没有停止,但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利用果蝇来研究人的大脑,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其实老年痴呆症与记忆密切相关,现在过了90岁的老人,不认识人的现象逐渐增多,发展速度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都在探索之中。是当今的科学难题。
阅读的光与视觉
众所周知,阅读离不开光,白天是日光,夜晚是灯光。光进入人的眼睛,经过屈光系统,然后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接收这些光的信息。按传统的说法,人眼的屈光系统是像照相机,也就是说用照相机的原理来解释人眼成像。
这样的解释有以下问题:〔1〕人与人的眼睛的视距,为什么不同?〔2〕人眼色感是怎么形成的?〔3〕人眼成像为何是倒像?〔4〕人的眼睛如果是照相机,为什么人的近视眼治不好?〔5〕如果人的眼睛不是照相机,那么是什么呢?
《环球科学》曾经报道,对近视成因的研究涉及两种理论:一是户外时长理论,二是遗传论。要确定户外活动对眼睛的健康有所帮助,研究人员需要搞清这之间的相关机制和生理过程。现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诱发近视。对许多动物(比如鸡、树鼩䶇和猴子)进行了相关试验;二是通过缝合眼睛或用磨砂护目镜,暂时不让光线进入动物的眼睛。因为没有外部光线输入,动物长大后就会严重近视;三是将透镜戴在动物的眼睛上,使图像不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样眼球可能会变长,从而导致近视;四是用人工的方法改变视距,被称作为超视力;五是用化学的方法。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跟科专家理查德,斯通说:“从猴子视网膜的化学成分中,可以分辨出哪些猴子是近视的,哪些不是。这个结果让人震惊。”
2009年,研究人员发现暴露在阳光(30 000勒克斯)和非常明亮的人造光(15000勒克斯)下,都能成功防止实验中的动物患上近视。2010年,他们又发现,向近视小鸡的眼睛注射阻断多巴胺活性的药物(螺环哌啶酮 ),会消减光的保护作用。
阿拉巴马大学近视专家托马斯·诺顿认为,学界公认,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的光照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抵消让眼睛变长的信号。
阿拉巴马大学近视专家托马斯·诺顿( Thomas Norton)说:当视网膜检测到模糊图像时,会向眼睛释放化学信号,控制眼睛变化速度。如果你能让视网膜中的细胞,去除对应的化学刺激,不发送引起眼睛伸长的信号,就可以减缓近视”。
不难看出,人的记忆与多巴胺有关,而人的近视也与它有关,帕金森病也与多巴胺有关,这几者之间又是什么关联呢?没有人研究。多巴胺是微观层面,人的近视、记忆力、帕金森病是在宏观层面呈现,这微观与宏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也是科学探索中的难题。
如此说来,阅读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而且不仅涉及一个学科,涉及多学科问题,也就是说阅读不只是一门技术!如今人们对于记忆方法有多种讨论,每个人在阅读中也有自己的技巧,有的是想记忆力强,有的是想记忆时间长。对于防止近视的问题,也有诸多研究。如何提高人们阅读中的悟性,增强创造思维?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人的意识,而意识的产生,目前尚无定论,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难度更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