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是一门什么技术?
都世民
2021-02-01,《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刊文:“世界文苑|阅读是一门技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521460957672546&wfr=spider&for=pc)
这一文题让我感到新鲜,有关读书的文章千千万万,自古以来都有文章讨论读书,从未见到有人说“读书是一门技术”,如果说它是一门技术,那么是什么技术呢?
文章的作者:海梅·鲁维奥·汉考克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新的一年要多读书,这个“多”字体现在书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或者是读书的收获上。如果说书的数量每年定在20 、30 、40本,这个数量不算多,如果说这个数量大幅增加,会导致走马看花,那不叫读书,那叫浏览。如果是书的数量减少,是不是就意味着是精读?“每年读50本新书是自2004年开始就在互联网广为流传的一个挑战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了一个规则,那个规则的内容是:一、不要为了凑数而读书;
一定要读你想读的书;
可以重读;
书籍风格不受任何限制;
无须预先制订规划;
其实没有所谓的“规则”。
很明显,以读书的数量为目标不可取。这种规则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普遍性,也没有实用性,更没有时效性。既然不以数量为目标,那么以什么为目标呢?作者又提出了改变读书的内容,读什么书?
不再读那些在挑战中常见的书籍;读一本作者曾经锒铛入狱的书;或者读一本标题中带有水果的书;阅读不同作者和流派的书籍。按此说法,不同工作的人,不同专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经历的人,他们读的书就可能有很多不同,从专业而言,这就有一个跨行业的读书,或者说叫跨学科读书。确实对人有好处。
海梅·鲁维奥·汉考克以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史蒂文·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写道,阅读是一门技术,可以让我们一窥其他观点。作者以此点题。但是他没有说出是什么技术,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呢?是军事还是民用的?其实都不是。一个人要想了解整个世界,了解整个宇宙,去看探险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写的书就够了吗?显然不是,这不是了解整个世界的全部。物理学家现在认为夸克到宇宙这之间有联系,现在提出暗物质、暗能量的问题。可是历史学家、天文学家不研究这个,天文学家提出个引力波问题和黑洞问题,而探险家更不可能去研究这个,探险家也不一定能够离开地球。生物学家他们要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这大、小宇宙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相似的地方。总之要想了解整个宇宙,要多读书,还要会读书,要善于联想,提出问题,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探索整个宇宙,而且这是一个无底洞,想完全搞清楚是不可能的。鼓励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是必要的。
“读书挑战”这个提法到底好不好?鼓励读书,希望多读书,但是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读书的数量还是效果。读书是因还是果?
作者又引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59秒心理学》一书中文字:“促使自己达到目标(无论是在新年还是5月中旬制订的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公开宣布这个目标”。这是为了口头承诺:为了得到亲朋好友帮助。
不难看出,作者在全文中没有指出读书是什么技术,而是针对“读书挑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读书不要追求数量,但是要公开宣布自己读书的目标,很好度过假期。文中却没有离开跨学科读书,跨行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读不同经历的人写的书。其实读书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不少,读书是有方法的。现在有一些提法,“读书破万卷”,“阅读圣贤书”、“活到老学到老”,这些都与读书有关。
读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阅读大厅内看书学习(新华社)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也在变化,有纸质书,也有电子书;电子书有有声的,也有无声的;如今还有视频;还有抖音,这些都在介绍知识,怎么去读?哪种书好?这就是新问题。这里边有没有读书的技术呢?你不会操作电脑,不会操作手机也就无法读这种书。那么纸质书会不会消灭。百年千年后,这些书会不会消失呢?哪种书保存的时间最长?查找最方便?哪一类书具有系统性,不是碎片化,这是读书必须注意的问题。
也就是说文章的作者根本没有提到这些问题,讨论读书的技术应该怎么讨论?对于世界文坛而言,不同文字的书,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文字本身外,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一些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读书的技术问题。如今年轻人对古文字的书怎么读?可能连标点符号在哪里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笔者在中学时,在语文的教学中,是分古文和现代文,如今却没有了这个界限,到底古文要不要读?怎么读?现在找一本词典都找不到,找不到这种工具,怎么进入这个门槛呢?怎么样继承传统文化?怎么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向全世界?这是要靠年轻人。
总而言之,读书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说它是一门技术,应该归纳为什么技术?如果它是一种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教会。如果说读书与人的大脑有关联,这是科学研究的方向,怎么样开发人的大脑?怎么样让人有更多的创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