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非眼视觉”是怎么回事? ------人眼新问〔8〕“非眼视觉”与双眼视觉是什么关系?

已有 3264 次阅读 2020-3-15 21:52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眼睛, “非眼视觉”, 超感官视觉, 第3只眼

非眼视觉是怎么回事?

------人眼新问〔8非眼视觉”与双眼视觉是什么关系?

都世民(Du Shimin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非眼视觉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旧话重提,对眼睛的传统说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讨论非眼视觉”,它与双眼感官视觉区别在哪里?超感官视觉和第3只眼的视觉进行相关讨论。非眼视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与双眼视觉是什么关系?

关键词:眼睛非眼视觉”,超感官视觉,第3只眼。

旧话重提

1)何谓眼睛?

這是个老话题。笔者前面的博客中已经做过一些讨论,关于眼睛的叙述,包括光和眼睛的结构,以及成像和视觉这几个方面问题。光的探索已经几千年,中外古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过探索,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过描述。然而对光的探索充满着争议,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对眼睛的结构,包括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这是以眼球和视网膜为分界线,对它的工作机理也存在着不同观点。然而长期以来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这就是人眼是照相机的说法。眼球的聚焦方式是两个凸透镜,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这种聚焦方式形成的聚焦点的前后偏移造成,人眼成像认为是在视网膜上。也就是说,眼睛是感知光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感知视觉。在节肢动物(例如昆虫)发现复眼,通常由很多简单的小眼面组成,并产生一个影像(不是通常想象的多影像)。在很多脊椎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中,眼睛接收光并聚集在视网膜上光线被接收并转化成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通常眼球是近似球状的,当中充满透明的凝胶状的物质,有一个聚焦用的晶状体,通常还有一个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光线多少的虹膜

如今,对聚集方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物医学界传统说法:将光看成几何光学直线传播,在眼球内通过双凸透镜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另一种说法:是电子和电磁学界传统说法,由电磁学创始人麦克斯韦提出的鱼眼透镜,即变折射率球形透镜,将光看成曲线传播,也聚焦在视网膜上。但不是聚焦在一个点。对光的本质的看法,也有两种,一种认为光是粒子,另一种认为光是波。

2为什么会有两种聚焦方式却不能统一?

人类对光的探索已经有几千年,但对于光是波还是粒子,这个争论只有200多年,而麦克斯韦提出的光是电磁波的观点,只有100多年,有关电磁理论的理论和实验,最初很少被人接受,直到赫兹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才被社会所认可。而科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球形变折射率透镜的概念,也不是一帆风顺,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证明了它的存在和应用价值。但是这种透镜对于微观层面,任然缺少研究,直到微小光学专家们研究以后,才引起了生物学界重视,但只有极少数专家了解。另外,因为眼球是宏观尺度,而视网膜是微观尺度,这两者不在同一层面,这就限制了对眼睛的结构和机理的认识,以及进一步探索,再加上学科知识的限制,很难跨越,明明知道眼球到视网膜之间没有离子通道,成像不应该是倒像,……。但又无法确立电磁波通道的存在,因此,这两种聚焦方式不能统一。

3眼睛构造为何不在同一层面?宏观与微观是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都认为眼睛是照相机或者看成是光学仪器,尽管照相机经过了几代的变化,但对于眼睛的构造和机理却没有发生变化,直到显微技术应用生物学以后,才发现视网膜构造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显微技术对眼球却没有发现细胞以及神经纤维,而对于视网膜和眼球之间的空间,却缺少研究,其中包括眼泪的研究,至今仍然不清楚。这里面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宏观与微观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视网膜上的细胞能够同步工作,

他的工作机理到底是什么?

双眼感官视觉与“非眼视觉”

·刘易成等19794月份开始对具有人体认字功能的许多儿童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试验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确定了人体认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体能够认字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课题。试验的结果是激动人心的。并且所有试验都可以重复进行这就为大量积累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

·刘易成等在《自然杂志》上刊文指出:一些实验报道光可以使人体非眼视觉产生响应。例如非眼视觉对单色光有色感受能力。又如非眼视觉对落在漫反射体上的光学象有对比度变化的感知能力等等。为进一步考察光对非眼视觉的作用他们进行了人体非眼视觉对空间光学象直接感知能力的测试。

· 1981年,张立鸿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刊文指出: 非眼视觉(Non-eyes Vision)是一种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超感官知觉就是不通过眼耳等感官而得到视觉、听觉等。这种提法把非眼视觉或超感官视觉联系在一起

·1982年,张允芝等在《自然杂志》上刊文指出:早已知道在正常眼视觉中,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反应灵敏度因而构成了视见光谱灵敏曲线据一些作者报道人体非眼视觉也能和正常眼视觉一样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产生不同的色感那末非眼视觉来说不同波长的光它的反应灵敏度有差异

·1994年,厉树忠在《中国人体科学》上刊文指出:从人体感官的同一性和进化观点,剖析人体特异功能“非眼视觉”现象指出它是普遍潜在于人体的功能亿万年前曾作为人类始祖的视觉方式,,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让位于双眼感官视觉。对“非眼视觉”现象及其特点考察了大量实例

·1997年,汤丰林在《健身科学》上刊文指出:非眼视觉(clairvoyance)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视是现代超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它主要指对非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因而也被称为"皮肤视觉""生物内窥"。就其表现形式来看非眼视觉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人体透视,一种是实物透视

传统说法认为,双眼视觉是通过光照射物体而产生的反射光,这反射光被眼球聚焦到视网膜上由光感受器所接收,在视网膜上成像,便传输到大脑“非眼视觉”则不是,他不通过两个眼睛,而是用其他的方式,识字的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受心理因素影响也大。这种现象往往在10岁儿童身上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减弱。

超感官知觉是第六感?

·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B.R.吉尔斯基的报道,有关超感官知觉ESP现象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时人们看到有些个体可以在身体并未接触物体的情况下令物体运动,在不借助仪器设备的的情况下,人能判断电缆的断口,或在事件尚未发生时能预知某事件确切发生的时间等,于是把这些现象归因于超越物质的脑力,他们被称作心灵师。欧洲的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甚至不惜重金聘用这些人员,以预言者的身份发表每年的预报。虽然在当时的科学领域,这些预报被当作江湖骗子或算命先生的骗术并且认为是伪科学,而遭到拒绝但仍有许多相信ESP真实性的人,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超感官知觉研究的学者,冲破重重阻力发展成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即心灵学。为使心灵学获得科学的认可,他们对这些现象以及类似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初的实验是让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蒙上双眼,向其呈示各种颜色的纸片,然后要求其说出这些纸牌的颜色;或者向其呈示各种布料,要求说出这些布料的质量和名称。结果表明,应试者确实具有这种能力。于是,当即引起了一些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

· 本世纪20年代末期,J.B.莱因采用大规模的纸牌测验进行研究。这种纸牌叫齐纳牌,每副5张,每张均有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图形分别为士字、星号、三道波纹、圆圈和方块。实验时用5副纸牌,共25张。在没有对照组的条件下,不让被试看见纸牌,而请他猜出纸牌上的图形。如果猜牌正确率大大高于纯粹的机遇,则可作为是ESP存在的证据。这些实验一般都采用统计方法来判定被试者的猜测是否超过了机遇期待的水平。结果发现,被试的猜测高于一系列尝试的机遇,这些高猜测得分被看作为被试者没有使用正常感官获取信息的论据,由于任何一种猜测既可能导致高分也可能导致低分,因此把得分平均成系列趋向,大于67的任何均数即是对ESP的支持。

超感官知觉(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心理学研究范畴。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如可看到封闭在不透明容器内的东西;(3)预知,可预先知道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思想;(4)心灵致动,即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尽管世界上一些学者致力于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但在心理学界对此存在很大争论,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严厉质疑与批评,主要是实验经不起重复性的科学检验和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超感官知觉ESP通常是心灵感应、透视力、触知力、预知力等的总称。ESP 能力相当于右脑的五感。正如左脑有五感一样,右脑也有五感。有人认为只有少数特异人士才拥有这种神奇力量,其实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只不过人类因为压抑潜在意识的大脑新皮层过于发达,使得 ESP 的能力被封存起来。相反,动物的大脑组织几乎都是由旧皮层组成因此能够发挥这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说的第六感,在科学上叫做超感官知觉超感官知觉简单来说是能不通过正常的感官知觉来接受信息,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正常的感官知觉只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类对于超感官知觉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在心理学上一直饱受争议,但还是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此。

2019加州理工学院发表了关于第六感磁感的研究,人类大脑能够感应地球磁场首次被证实,实验者还会对磁场变化做出强烈的反应,但是只有当实验磁场和环境磁场的方向一致,大脑才会做出反应。这个报道被认为,第六感磁感被首次证实。有关第六感的报道不止这一次,说法颇多。

超感官知觉真的存在吗?20世纪末,J·B·莱因采用大量的纸牌进行实验,超感官知觉的这些实验,并不能完美的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还经不起科学的推敲。

·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对于科学所无法说明的神秘作用,都称为迷信,ESP 能力也就被埋没了。美国现在有一门专门用来训练经理人的 ESP 课程(目前,该ESP课程已经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其名称为UltraMind ESP System.中文翻译为超意识ESP训练系统这个课程主要是用来培养透视力,预知力等心灵感应的力量。 
· 最近微粒子科学的发达,已经证实物质的终极构成要素(基本粒子)是称为质子的粒子,而且质子具有波动的性质。而传达资讯动能,实际上靠的就是这种眼睛看不到的波动。以心灵感应来说,心灵感应是一种能够读取到远距对方思想的能力,是一种不必靠语言传达的沟通能力;透视力就是能够猜中看不到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而预知力则是事前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事情的能力。 
· 超心理学在某些方面符合一门科学学科的要求。比如说,它使用受控的实验步骤,双盲法技术,最先进的仪器以及数理统计分析。学者在年会和有审稿人的杂志上公布他们的新发现。超心理学家中不乏其他科学学科中的著名人物,至少有四名诺贝尔奖获奖者进行过超心理学研究, 
· 但是要把超心理学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学科就有问题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上面所说的实验无法重复。这个问题是超心理学的批评者和研究者都同意的,为什么超心理学不能被科学界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可被协调地重复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非眼视觉、与第六感官、超感官知觉、心灵学人体特异功能等,这些概念彼此关联,但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并不想讨论特异功能等问题,但是非眼视觉的问题,近些年来,又重新被提了出来。

人眼与“非眼视觉”新的研究

在既没有视网膜感光受体又没有感光信号传递系统的情况下,视觉的经典说法是无法解释的。在大脑中的松果体是如何感光的,因此提出了非经典感光受体存在的假说。有人认为视网膜上可能存在非杆状,非锥状的感光受体(非经典感光受体)可以传递非图像性,以及“非眼视觉”的概念。

近些年来,对视网膜与松果体在胚胎期的发生与形成、在成年时期的结构与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随着对该领域不断深入的探讨,将有益于对视觉的重新认识和眼科临床的发展。视网膜与松果体同为胚胎时期由间脑外突所形成的结构,并始终保持着与间脑的直接联系,特别是松果体兼有的感光潜能和视网膜兼有的内分泌功能等诸多特点,使许多研究人员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多数低等脊椎动物的松果体发生时,在其一侧都长出一个松果旁体或第三只眼,其内含有高度分化的感光细胞,并且与视网膜细胞一样,能直接感觉紫外线与可见光谱的光波。哺乳类动物松果体已由直接感光进化为只接受视网膜光信息的间接感光的内分泌器官,其中的感光细胞也进化成了松果体细胞。

近些年来,多学科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眼视觉或“非眼视觉”,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归纳如下:

1.解剖学角度

2000年,叶百宽等,从解剖学角度研究松果体,认为:

·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皆拥有松果体,而且他们都是单一的器官。

·人的松果体是卵圆形小体,灰红色,重量0.1~0.2g,松果体的生长大多在儿童七八岁的时候,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慢。他位于间脑的顶部,缰连合和后連合之间,四叠体上方的凹陷内,又称作脑上体。

· 在解剖学上看,松果体是缺乏血脑屏障室周器官,血流丰富,活性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可以自由出入。

2.影像学角度

·对松果体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大小进行了比较,发现人与动物之间都有差别,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不同。大多数动物都有松果体,极少数没有松果体,例如,热带生活的树獭和犰狳。犀牛、海牛松果体比较小。一般说来,白天生活的动物,它的松果体比较大,而夜晚生活的动物,它的松果体比较小。也就是说动物松果体与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与日照、温度、食物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

·人的松果体是在怀孕第7周开始,由脑上体开始发育,一开始是一个中空的管状结构,逐渐发育成一个实性器官,是一个灰红色的梨状小体,位于上丘上方凹陷内,在胼胝体压部下方。

·正常成人松果体形态和位置核磁共振呈现后的横断面,呈现椭圆形,心形,长方形,内凹形,呈现出松果体以柄与彊联合连接,两个柄之间是隐窝在冠状层面它呈现的形状是圆形、下凹形,上邻胼胝体压部,下邻四叠体;矢状层面呈现椭圆形,全面邻近第三脑室,后邻四叠体池。

·正常成人松果体横径中心都不在中线上面,98.81%都偏离中线,既有向左,也有向右移动。92.3%的男性,横径中心也都不在中线上面,既有向左,也有向右移动。松果体体积小,,位置深,临近构造复杂,人体某些疾病会使松果体形态发生变化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在多数非哺乳类动物的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视细胞中,均存在着相同的与感光密切相关的视紫红质磷酸化激酶、S蛋白因子、视网膜结合蛋白等。这些说明在高等动物的松果体中,感光结构基础或潜在感光结构基础的存在。这对于开展“非眼性视觉 ”现象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4. 代谢角度

在代谢方面:松果体细胞与视网膜细胞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牛磺酸代谢。牛磺酸属于氨基酸类,在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细胞中,均以高浓度含量存在。尽管牛横酸的详细生理功能尚不清楚,但是以缺乏牛磺酸饮食饲养猫的实验结果,不仅引起了视细胞的凋亡,还同样引起了松果体细胞的凋亡。

另有报告证明膜磷酸次黄嘌呤苷酸也同样存在于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视细胞的膜上。该物质在受到相关激素、神经递质调节或光刺激时,可转变为磷脂酰肌醇 (PI)。后者是感光细胞执行感光功能必不可少的关键成分之一。

5. 功能角度

·在感光方面,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细胞除相似之外,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哺乳类动物,两者均能合成同一种激素——褪黑激素。该激素最早是在对松果体的研究中发现。松果体细胞合成与释放该激素,呈现为典型的昼夜节律,受光调控。

·许多报告证实,在视网膜视细胞中,不仅存在松果体细胞合成褪黑激素所需的各种酶,而且还有褪黑激素的前体成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视网膜视细胞的这种合成与分泌褪黑激素的功能较弱,对整个循环血液中的褪黑激素含量影响只起到辅助作用。

·在实验性切除松果体后 ,视网膜视细胞的合成与分泌褪黑激素的功能则大为增强,并能使降低的循环血液中的褪黑激素含量重新升高。

·松果体细胞合成与分泌褪黑激素的昼夜节律 ,尽管有其内源性振荡因子的控制因素,但也很明显地受到来自视网膜视细胞的光信息调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调节控制着松果体细胞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6.从基因缺失角度

19994月,在《科学》杂志上,一些研究人员发表了论文,他们用一些因为基因缺失而造成视网膜感光能力缺损的小白鼠,进行一连串实验。实验结果发现,虽然小白鼠的感光受体基因缺失,但是他们的松果体在光刺激下,调整分泌褪黑素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7.持续光照对视网膜影响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光照可抑制发育期和成熟期的黑视素蛋白的表达,但是持续光照仅仅影响发育期间,包含黑视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而对已经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则不影响细胞数量。研究结果还表明:持续光照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细胞数量增加。持续光照引起发育期间包含黑视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增多,是否会引起瞳孔对光反射和昼夜节律的改变仍需进一步研究。

上面列举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科展开,至少说明,人类对自己的眼睛,在做一些重新的审视,继续进行科学探索,对尚未明了的问题,展开新的研究,这里面并不等于是1+2=3的关系,人们在寻求人眼视觉与非眼视觉的关系是什么?这其中有没有电磁波通道?研究的范围与松果体关系密切,并由此展开相关讨论,这些工作正在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厉树忠刘亚楠曹红军... - “非眼视觉”现象揭秘,

https://www.doc88.com/p-9963839950039.html

2刘易成 , 谭大均 , 田景发 人体非眼视觉对空间光学像感知能力的初步观察百度学术J自然杂志1981.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e7f8d3633de9d9788cb4d79dc44b7a3b&site=xueshu_se

3张立鸿非眼视觉的研究——一种超感官知觉的实验_百度学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01 http://xuewen.cnki.net/CJFD-AHSZ198101003.html

4杨俭华 , 刘易成 人体非眼视觉光对比度传递特性的研究J自然杂志1981.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d5fd480f0ef9a0c5c12d6690b2c7cfe&site=xueshu_se

5超感官知觉百度百科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超感官知觉/2294258?fr=aladdin)。

6超感官知觉真的存在吗?第六感到底有多强大(科学解释)来源:探秘志(www.tanmizhi.com) 20190606

http://www.tanmizhi.com/html/7421.html

7]张淑清等,人脑视皮层功能Fm r I初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硕士论文

2001年,35卷第7

8揭开松果体与第三眼的秘密2017-09-18 23:30

https://www.sohu.com/a/193048429_99930107

9]科学&宗教人类的第三只眼(松果体)被“封印”了吗?科学揭秘2019-08-21 · 创新科技理念

10]叶百宽 郭霞珍,松果体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第6卷第1期,2000年,

https://www.doc88.com/p-373148081988.html

11]邓玲,人脑松果体MRI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65月,

12]耿左軍等松果体影像学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第二十二卷5期,2000

13]耿左軍等正常国人松果体MRI影像学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卷第1期。

14]张 莽 ,张 彬,视网膜与松果体相关关系研究现状 ,[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5月,第十三卷第2期。

15]现代科学对松果体的研究成果,2017-11-29 15:35:41 

http://danaokaifa.cn/index.php?case=archive&act=show&aid=90

16松果体”“第三只眼”“人类通向另外空间的器官2020-01-16 22:49

http://www.sohu.com/a/367354433_100084533

17]裴小英等松果体和退黑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第34卷第7

18]洪洁,持续光照对包含黑视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论文,导师:王宁利,20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34335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223697.html

上一篇:佛学与科学论眼睛------人眼新问〔7〕怎样重新审视人的眼睛?
下一篇:脑机接口能让盲人复明吗?------人眼新问(9)
收藏 IP: 1.91.2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