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近视眼为什不能治愈?-----人眼新问(2)

已有 3760 次阅读 2019-10-10 14:14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视眼治不好, 央视调查, 细微化, 眼球聚焦, 细胞群的同步

近视眼什不能治愈

Why can't myopia be cured?

-----人眼新问2

都世民(Du Shimin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医学界对近视眼治疗的基本观点、央视调查的基本结论。归结起来近视眼就是不能治愈。笔者以不同的视角讨论治不好的几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近视眼治不好,央视调查,细微化,眼球聚焦,细胞群的同步

一.近视眼病因

问题:为什么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美国有的专家说能让人永生!却治不好几千年的近视眼病?为什么三甲医院有多种眼科手术,眼科名家及家人却佩戴眼鏡,不做手术?到底治不好近视眼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医学专家观点如下: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文斌认为: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中南大学杨智宽教授说,导致近视的原因非常复杂,遗传、双眼视功能异常、用眼负荷过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杨智宽教授没有具体说明复杂性是什么?

·近视眼的发生与眼球发育期有关;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的,而眼轴变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无法治愈的。为什么眼轴变长导致近视?

·近视眼的发生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睫状肌长期持续收缩,形成调节痉挛,会发展成为近视眼;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在移动状态下看书读写姿势不正确;户外活动少;光线过强、过弱睡眠不足缺少微量元素大气污染等也易患近视眼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父母高度近视更是如此。常见家族聚集性。详见:

http://www.yixue.com/近视眼);(https://baike.baidu.com/item/近视眼恢复/12635779);

https://baike.baidu.com/medicine/disease//近视);( https://baike.baidu.com/item/近视发生率/9180353?fr=aladdin)。

央视调查近视治疗乱象

2018年,央视曾调查近视治疗乱象治疗机构宣传存误导 近视无法被治愈

https://new.qq.com/omn/20190530/20190530A0NZE2.html?pc

CCTV-12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报道: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超过了4.5亿,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面对这样庞大的市场,各种各样的近视康复治疗机构层出不穷,其中不少声称能帮助近视患者恢复视力、治好近视,这是真的吗?

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朱建华认为:近视眼有一点是肯定的,是治不好的,这是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近视眼是治不好的。市面上这些所谓的近视治疗机构,在宣传上存在严重的误导性,很容易让家长和孩子“误入歧途”。

近视眼手术有效吗?详见以下页面:(https://www.sohu.com/a/202924884_417073)(http://3g.163.com/dy/article/DUI8QGCQ0525T08B.html);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IP6C3PV0524JQD8.html

有报道称:近年来近视眼的手术治疗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

然而手术种类较多,效果如何?患者的普遍反应令人堪忧

视网膜的细微化

上面列出诸多医生的提醒!总的说来近视眼就是治不好!医生都说治不好,就不能不怀疑医生说的近视眼病因会有其它原因?下面笔者从其它视角讨论近视治不好的主要原因。

几十年前,视网膜被看成是照相机的底片。但照相机数字化以后,底片自动消失。视网膜是什么呢?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解剖了视网膜,从此视网膜被细微化。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的词条“近视眼”,未提出视网膜细微化,仍然用传统思维解读人眼结构,这是近视眼治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网膜在眼球内壁,是多层透明的薄膜。两者之间有10 6次方 μm 的间距。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两层之间可分开。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紧密相连,由色素上皮细胞组成。视网膜上的感觉层是由三种细胞组成。第一是视细胞感光层,约有1.11.3 亿个视柱细胞,有600700万个视锥细胞。视柱细胞主要在离中心凹较远的视网膜上,而视锥细胞则在中心凹处最多。第二层是双节细胞,一个双节细胞与10到数百个视细胞连接再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接。第三层是神经节细胞。 组织学上视网膜分为10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应当指出的是,整个人眼的细胞网络,没有完全搞定。两只眼睛的细胞网络是怎么连接的?也不清楚 
生物学家将视网膜细微化,并认为视觉信息经过编码,经过视觉通道到视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起图像。至今却没有证明这最后的结论。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由心生”相互矛盾。也有专家质疑视觉信息经过编码的说法,缺少根据。

生物学家将视网膜细微化了,却没有将眼球“细微化”。长期以来,一直坚守离子通道的说法,诺奖得主引入电极,还是进入离子化通道。明明屈光系统里的光是电磁波,却肉眼不可见。至今没有找到电磁波通道,这就是自然科学分科的最大问题。如果人眼是在电磁学学科内,绝不会出现像生物学这样的状况。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可能治好人的眼睛呢?

四.人的眼球聚焦是点还是面?

随着光学的细微化,出现了微小光学新的前沿学科。1974 年,我国龚袒同教授提出变折射率概念。变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不是常数,而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球向变折射率介质,其折射率分布是以某一定点为中心,沿径向连续变化,其等折射率面是以这一定点为中心的同心球面人眼的水晶体和地球的大气层就是一种典型的变折射率介质。

人的眼球中玻璃体不是玻璃,它是人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其无色透明,半固体,呈胶状,其主要成分是水。生物医学称人的眼球为玻璃体微小光学专家通过电磁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后,认为人的眼球是水晶体,也就变折射率透镜。這一结论与科学家麦克斯韦研究的鱼镜是类似的。

1854年,麦克斯韦就提出的一种球向变射率分布:

n(r)=n(0)/[1+(r/R)2]

式中 n(0)为球中心的折射率,R为球半径,r为径向坐标,r=(x 2+y 2+z 2)具有上式所描述的折射率分布的球向变折射率介质被称为“鱼眼透镜”。该透镜可以把透镜内任意一点无像差地成像在另一共轭点,这就是所谓的绝对光学仪器的一个重要例证。在麦克斯韦“鱼眼透镜”中,每一光线路经都不是直线,而是圆弧形状。

最常用的变折射率透镜是龙伯透镜,可实现宽角扫描1944年,龙伯(RKLuneburg)提出球形透镜的折射率按下式变化:   

          n(r)=[2-(r/R)2]1/2

r是离球心的径向距离,Ro= d/2是球面半径,在球心处(r=0), n(0)=2

龙伯透镜把球面处的点源辐射变换为在源的径向对边的平面波。其射线轨迹如下左图所示。

利用这一功能,,沿表面移动辐射源可有效地把波束扫描到任意所需方向。对于人眼而言,这是扫视形成的必要条件。另外,左图中龙伯透镜反射器是一种能将入射的平面波聚焦并沿射线原轨迹反射回去的电介质球形装置。属无源干扰伪装器材。在雷达学科有应用。

右图是传统解读人眼。与左图区别是:左图每一光线路经都不是直线,而是圆弧形状。右图上每一光线路经都是直线;左图光线路经聚焦不是一个点,右图上光线路经聚焦是一个点;左图在聚焦处成像不是倒像,右图在聚焦处成像是倒像。左图可实现扫视,右图不可以。笔者认为这是近视眼治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二。

五.细胞群体的同步耦合效应

控制论知名专家维纳在思考阿尔法脑电波时,认为它就像是大脑的主时钟一样,是这个主时钟同步脑细胞的放电,同步这些脑细胞的信息传递,因此他推测单个神经元是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成千上亿的脑细胞中,会有一些专门的振子组成的簇群,他们的放电频率每秒十次,大多数细胞的固有频率也接近每秒十次。维纳认为,是“频率牵引”导致同步。怎样证明这种“频率牵引”的机制?同样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群体也有同步问题,它们是怎么同步的呢?生物学家阿瑟·温弗里(Arthur Winfree)思考振子组成的簇群产生的同步效应时,比维纳的思维增加了一些因素,不单纯考虑频率的因素,將生物振子看成为既能发送又能接收信息。引入两个参量:影响度和灵敏度,他们都是相位的函数。这种分析思维方法,既考虑了生物振子本身,也考虑了生物振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引入相位概念,将生物振子“矢量化”,不再是标量关系温弗里建模时,考虑生物振子有三个因素:生物振子的固有频率;生物振子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度;生物振子的空间分布,以及其他所有生物振子对他的总体影响。生物振子同步性研究,给出了数学模拟。但这一结果如何用实验验证?仍然很困难。动物的测量数据是在宏观层面,细胞测量是在微观层面,这之间没有链接,怎么测量?它们的固有频率,给予一次刺激的强度和时长,如何在网络内进行测量?来量化生物振子的相互作用。可是测量时,又无法回避生物振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家和脑电波专家保罗·拉普(Pau1 Rapp)进行的一系列的试验工作,仍然一无所获。

视网膜细微化后,展示了上億的细胞及其相互关联,却不能阐明他们是怎样同步的,如果不同步,很难说明人眼能够远距离视物,近视眼词条不涉及这个概念,这是近视眼治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三。几千年来,对人眼机理的分析至今没有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实际上這涉及宏观与微观关系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201396.html

上一篇:人眼新问(1)------什么是近视眼?
下一篇:视觉感知与错觉-----人眼新问(3)
收藏 IP: 1.91.247.*| 热度|

2 杨卫东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