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人与机器比赛 谁赢?

已有 2700 次阅读 2019-8-13 18:40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视力极限, 近视, 远视, 人工视觉, 机智过人

人与机器比赛 谁赢

Who wins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都世民(Du Shimin)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人和机器的视觉,人与机器的视觉能力,谁超过谁?人的视觉能力有极限吗?机器超过了人的视力吗?人的视力为什么有近视或远视呢?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全球流行病近视眼,为什么不能解决?

关键词:视力极限,近视,远视,人工视觉,机智过人

人的视力有极限吗?

近日央视CCTV4播放“挑战不可能”新的一集,人的视力有极限吗?2015年,蒙古国有一对巴特夫妇,可以看清千米处景物,战胜了其他选手。2016年,内蒙古有表兄弟二人,又创造了新的视力极限,令人感叹!主持人撒贝宁用“寻千里眼”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里眼、顺风耳,在经典小说中,都有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很鲜见,央视播放的节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展示人的视力极限。

与此同时,央视的“机智过人”节目,曾经报道过,“人眼相机”,以此证明机器超过人。不仅如此,2019-08-01 06:13:01 ,参考消息网刊文:“拥有超人视力?西媒:眨眼可变焦隐形眼镜面世”。这是来自于西班牙国家报纸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批自动隐形眼镜,实现变焦。这是通过眼外肌驱使眼球转动以及人工晶体变焦实现。不难看出,如今科技界出现一种迹象,有些研究人员,试图将研究目的变成,研究对象超过人类。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库兹韦尔还要让人类30年后永生!按理说研究的目的,需要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超过人类!即使延长人类寿命,还是为人类服务,也不是让人类不死。如果人类真的都不死,这地球就容纳不下,难道真的要移居别的星球吗?人类靠什么移居别的星球?

人与机器比赛 谁赢?

众所周知,人既有远视能力也有近视能力,医学专家用视力表来检查人的视力,通常以1.2为标准,如果视力在1.0以下较多时,有的就要配近视眼镜。人老了,却要配远视眼镜,以此来实现生活的需要。为什么人在不同年龄的时候,视力产生的这样的变化?医学专家用几何光学的原理,也就是照相机的原理,来解读这种现象。这种解释的问题在哪里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视力相差这么大?难道真是人眼中的晶体透镜曲率变化产生的吗?还是人眼的基因、细胞之类的问题呢?

请看央视播放节目的以下截图:

主持人撒贝宁,与比赛的对手,左边是蒙古国巴格尔夫妇,右边是内蒙古青年青格乐(l7岁)和曲迪(13岁)。

比赛方法:使用三架无人机,机身上有6厘米的E字,同时起飞,一字排开,面向比赛者,从168米处升空,向比赛者飞行,三架无人机身上的E字方向由评委选定。比赛者看清三个E字,即可按动抢答器。当距离在125米处,青格乐立即抢答,说出E字的方向,完全正确。与此同时,撒贝宁用望远镜却看不清楚。

三个评委也用望远镜观看,也没有表示看清了。

笔者思考,央视能否请西班牙研究人员,将他们研制的超人视力眨眼可变焦隐形眼镜,与内蒙古青年青格乐进行比赛,看看是机器超过人,还是人超过机器?

疑问与思考

·央视向全球播放的节目,是文艺作品,内容与科学有关,这是新闻媒体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这种比赛规则可以推广,有现实意义,也是对科技报道中,有些夸张说法的纠正

·人与人的视力差距甚大,这比赛的项目,不光是远距离视力,还包含有近距离视力。超人视力眨眼可变焦隐形眼镜基本原理,是照相机的原理,使用晶体透镜曲率变化自动调整的概念,试图想超过人类的视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今国内外眼科专家,也都是使用这样的概念,诊治疾病和配眼镜。按此原理,近视的时候聚焦的点,与远视的时候聚焦的点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可能在同一点上,实际上人的眼睛既有远视又有近视,用照相机的原理,能解释上述矛盾吗?不可能!这也暴露了传统说法的问题,人的视觉感官的屈光部分,不能只考虑宏观层面,还应考虑微观层面;不能只考虑眼球,还应考虑视网膜上的上亿的细胞;不能不考虑眼球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在微观层面这个间距是很大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没有研究,这是近视眼不能治好的原因之一!

(参见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人眼的视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简单的看成照相机,照相机形成的原理是倒像,照相机能自动聚焦,但不能兼顾远距离视力和近距离视力,不能不考虑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同步的情况下,综合形成的功能,这就如同超级天线阵列工作原理,超级天线阵列具有定向波束功能时,其天线效率和天线的增益,每个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

·人眼相机基本原理,与人眼睛工作机理是不同的。其能源不相同,细胞与电极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运行的同步机制也不相同,内部结构更不相同,不能相提并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93508.html

上一篇:我的交叉学科研究之路
下一篇:2019-08-21
收藏 IP: 1.91.24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