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探心术与测谎术 -----议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

已有 5768 次阅读 2016-11-13 13:59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央视, 探心术, 测谎术

探心术与测谎术

-----议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

都世民

近日笔者观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重播片段,有一位年青人叫“松明”。他表演了“猜测术”。一位评委拿了一只硬币,背着松明,将硬币放在一只手上,让他猜在哪只手上。他多次准确无误给出答案。按概率论,这种猜测准确率应为50%,可是松明超过常人,准确率100%。

其实这种表演很难震撼观众心灵,挑战不可能不会如此简单!

真正的挑战是:让挑战者从1000把汽车钥匙中找到其中一把,当场应验一部小娇车,能否打开。操作钥匙者是评委李昌钰博士,他是国际上有名侦探,由他从千把钥匙中拿走一把,换上开到平台的这辆汽车的钥匙。在10块竖直的平板上整齐挂满千把汽车钥匙,全部编上号。李博士拿走这上面钥匙的位置,写在一纸条上“568”号,交给导演。李博士拿走上面钥匙后,在10块板前来回走了几躺,观众也搞不清他到底换了哪把钥匙!与此同时,挑战者背靠在椅子上,眼睛被蒙住。

面不改色心不跳

接下来是猜测术表演,挑战者让李博士到10块板前面,问李博士10多个问题,而且让李博士简单回荅:“不是”。在此过程中,每问一个问题和回答时,挑战者一直观察李博士面部表情,和全身状况。李博士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可以控制自己面部表情“面不改色”!挑战者捕捉不到面部表情变化。

后来,挑战者摸李博士脉搏,李博士也能控制自己,在回答问题时“心不跳”,心里没有异样,脉摶没有什么变化。

误差千分之一

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问与答,挑战者居然拿了一把汽车钥匙。主持人撒贝宁让他试车,按动按钮,汽车没有反映,主持人要宣布挑战失败。

就在这时,导演给主持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钥匙的位置号码。准确位置是在挑战者拿走的钥匙邻近右边一个。这把钥匙试车后准确无误。按测试误差计算,应为千分之一。评委最后认定挑战成功!

笔者从事微波天线输入阻抗测量,国际上公认误差为1%至3%。不难看出挑战者挑战成功是可以确认无疑!

答案是怎么找到的?

挑战者是怎么判定拿走的鈅匙位置?挑战者自己解释是测谎术起作用。虽然李博士回答十几个不是,毕竟说这话时,心里会有反映,明明说对了,自己回答不是,必然会有反映,挑战者发现李博士的脚尖位置的变化,而判定是哪块板!

有人问李博士是否记得自己拿走那把钥匙?李博士让自己忘掉了这个号码。那么挑战者又怎么能找到位置?

1.如果挑战者是测心术?!其可能是灵魂出窍!央视导演组能否用光学新方法拍摄灵魂出窍,不久前媒体有报道。按《金刚经》指出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根据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博士的说法,这类“永生世界”很快将成为现实。他声称,我们很快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死去爱人的思维继续活下去,并与他们对话。他对思维未来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从心灵感应的可能性到依靠想法控制“可编程物质”。有时候,他的想法听起来就像部科幻小说,不过他坚信,这些在本世纪末就会实现。这种说法是否有的人具有这类功能。

人类思维可上传至电脑与逝去的人对话2016-06-22 16:28:38 来源: 千龙网

3.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讀腦儀”,有望幫助一些因中風或罹患罕見疾病導致身體癱瘓、無法用言語表達思想的患者“開口說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羅伯特•奈特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讀腦儀”的研發工作。挑战者有设有读脑的功能?如何鉴定?这种挑战不可能是在向科学发问:人有没有读脑功能!?美科學家研發“讀腦儀” 不開口也能“講話”http://www.CRNTT.com   2016-05-30 13:36:55。

4.测谎仪不是新鲜事,公安破案有用的,电视剧中有镜头,能否让挑战者与测谎仪作一次对比试验?看看是人战胜仪器,还是仪器智能超过人!

5.总之,央视挑战不可能娱乐节目拍摄是成功的。给观众和科技工作者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何破解找到答案!?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深入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14501.html

上一篇:骚扰电话的提醒与举报的建议
下一篇:也谈网络阅读
收藏 IP: 114.243.97.*| 热度|

1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