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再赴东瀛(10)---城市细节

已有 2122 次阅读 2014-4-22 15:22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出租车, 自行车, 公交车, 东京都, 地铁站

日本的自行车不是很多,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不算少。日本是一个公交系统很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地铁,四通八达,所以一般人上班、办事都不开车,乘公交车、地铁或打出租车。在东京都政府办公大楼地下楼层就有一个地铁站,若在大楼内上班,肯定很方便,若有上访者,也会很方便。在街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在校园里就更多了,热闹的地方还会有集中存车的地方。在新宿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负责看管一些停放的自行车,感到很熟悉,国内曾到处都是,现在也开始少了。

 

走在日本街上,常能碰到有人戴着口罩。我问同行的日本朋友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有两种可能,一是有过敏症,如对花粉、灰尘等;还有就是患了感冒等病症,也会自觉地戴上口罩,以免传染别人。注意考虑别人,在日本确实可从一些细节处感受到,如在正式场合,很少听到手机的铃声,在公共场所打手机的人也很注意压低声音讲话,尽量不打扰别人。在商场的电动楼梯上,尽管上下楼的人很多,但都很自觉地向左靠,在右边留下一个通道,让有急事的人快速通过。下雨天,商店、宾馆、餐厅会在门口准备好包装雨伞的塑料袋,顾客会自觉将淋湿的雨伞用袋包好。日本的垃圾分类很细,想象中做起来一定会很麻烦,但仍然可以执行得很好。这些细节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基本面,也可以算是一种软实力的展示吧。

 

日本的自行车不是很多,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不算少。日本是一个公交系统很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地铁,四通八达,所以一般人上班、办事都不开车,乘公交车、地铁或打出租车。在东京都政府办公大楼地下楼层就有一个地铁站,若在大楼内上班,肯定很方便,若有上访者,也会很方便。在街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在校园里就更多了,热闹的地方还会有集中存车的地方。在新宿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负责看管一些停放的自行车,感到很熟悉,国内曾到处都是,现在也开始少了。

 

东京的夜晚还是很漂亮的,特别是由于整体规划做得比较到位,夜色中的灯光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但夜晚的亮度并不突出,好像还赶不上现在的上海。有人说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也有人说是为了节能减排,可能都有道理。

在日本街上走时,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的玻璃上会贴着红箭头标志,不知其为何用。经询问,方知这是一种为消防队员准备的标志。一旦发生火灾,打开红箭头处的玻璃,就可以找到水源。日本人的防灾意识是比较强的,在街头很容易发现防灾疏散指示牌,在宾馆里就更多,每间房里都有指示图和逃生的必备用品,如手电筒。一位日本朋友给了我一个救生包,说是遇到灾害后带上这个包可以确保几天之内生存没问题。包里的水、压缩食品据说可以确保几年不变质。还有雨衣、电筒等用品。

 

在东京的高楼上眺望市区,可以看到一片林木茂盛的区域,那就是天皇住的皇宫了。皇宫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在向外是一条环绕皇宫的林荫道,据说长约5公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跑步锻炼,甚至还有组织长跑比赛的。二战前,日本天皇与中国的皇帝类似,是以神的化身自居的。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授意下,发表了《人间宣言》,将神格降为人格,天皇的地位则从国家元首改为国家象征了。看来是人是神,还得人说了算。据说天皇、皇后在皇宫里也常从事一些劳动,如种水稻、养蚕等。

 

都说东京的房价贵,如果看绝对值,也许是这样,据介绍,如果按人民币换算,东京一般公寓楼要5万元一平米。但若考虑东京一般人的工资大约是中国的8倍左右,从相对值角度看,东京与北京相比,房价也就未必算贵了。

 

谈到工资收入,我知道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一般最好别问。但出于希望对日本加深了解,还是找机会问了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华人。他告诉我,在日本对工资可以有一种简单、笼统的判断方法,即按年龄算,工作以后,多少岁大约月薪就是多少万。比如,20岁参加工作,月薪应为20万左右,相当于两千美元吧,30岁大约可以提到30万。个体之间、单位之间会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这样估计。不过,年龄也是个敏感值,一般也是少问为佳。这位日本华人还谈到,在日本企业高管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差不算大,一般在10倍左右,较欧美发达国家要小,对此,我就没有什么概念了。



(原文写于2010-06-22 10:47:05 新浪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787459.html

上一篇:规则应拒绝“原则上” 文摘三则
下一篇:这是诗吗 文摘2则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