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要知道怎么来的 也要知道怎么没的

已有 5376 次阅读 2020-1-1 10:23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气, 环境, 自净, 平衡, 监测

怎么没的.jpg

“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这是一句小品中的经典台词。有人问我,2019年末由中国铁塔公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大气环境资源报告2018》发布会上讨论了些什么问题,我便想到了这句台词——对于大气环境污染物,既要知道怎么来的,也应知道怎么没的。会上涉及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但按我的理解,探讨“怎么没的”应是主题核心。

 

怎么没的3.jpg


对于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排放源的确定和治理,是近年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按照环保部门总结分析的大气污染成因,包括了三个方面: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区域传输。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三条与排放源相关,属于“怎么来的”范畴,而第二条气象条件,属于相对客观的自然状态,不产生排放,重点影响的是“怎么没的”。从三个成因不难得出结论,大气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怎么来的”和“怎样没的”两个角度认识和入手,才能使治理方式具备完整性并符合规律性。

 

限制排放源,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目的。实际上,排放源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生存和发展,就会产生影响环境的排放,哪怕是为了发展清洁能源,生产风能、太阳能等所需的材料和设施也会产生排放。那么,是否可以以排放多少来衡量环境治理的依据呢?也欠妥,需要限定条件。衡量治理的最终效果应是是否达到了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在达标的基础上,排放是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度调整的指标。

 怎么没的4.jpg


大气具有自然净化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会随着不同的时空条件发生变化,当污染物的排放超越了大气自净能力时,污染就发生了。换句话说,大气环境的治理效果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超越大气自净能力之上的减排或限排,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少实际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而如何确定不同条件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确定的科学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实际检验。从实践结果看,一些地区根据初步确定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标,合理动态调整减排限额后,在保持生产与环保平衡上取得了明显效果。这样做并不意味大气自净能力强就可放任排放,而是要建立底线思维,通过科学的方法平衡排放与发展的关系,使大气环境治理措施与客观规律相一致。

 

怎么没的2.jpg

确定大气环境自净能力,需要对大气要素变化进行高时空密度监测,依靠目前已建的气象、环境监测点可以部分解决问题,但在精细化要求上存在明显不足,而中国铁塔公司已在全国布局的近200万个铁塔,则可以助力弥补这一缺陷。中国铁塔公司的成立解决了各通信运营公司在各地重复建塔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又通过智能化改造使铁塔可以承载更多的功能,包括对各类大气环境要素的监测。这次会议上铁塔公司展示了目前铁塔网已拓展的综合业务能力,令人眼界大开,相信在未来的大气环境精细化监测中,具备了探测和通信双重功能的铁塔网将会更有作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此次参会代表有政府部门管理者,也有环保、气象、院校、企业、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代表,专业部门和科学家更多关心的是环境治理的具体方案和能力条件,从科学角度判断环境治理的效果,而政府的管理者则需要做出综合判断,选择最佳治理方案。承担着不同责任和角色的代表坐在一起沟通探讨,应有助于促成更为合理的行动选择。

 

许小峰 《中国气象报》 科学漫谈  20191231

微信公众号.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1212368.html

上一篇:小波讲述---与历史照片对话
下一篇:美国气象学会百年:大气和相关学科一个世纪的进步
收藏 IP: 124.65.17.*| 热度|

5 檀成龙 杨正瓴 郑永军 武夷山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