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6月14~16日)参加了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碳寻团”首站活动,赴云南大理云龙县实地考察滇金丝猴生态廊道的修复工作。
这是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项目捐资,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从2019年开始至今,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捐资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79万株,总面积约1.4万亩,助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及社区发展工作。
谈到植树,云南并不是缺树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我们这次去的大理州云龙县,覆盖率超过70%,只要不发生人为毁林,保护措施到位,森林植被应还会扩大。但这仅是从宏观角度看,若深入一些,了解一下生态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就会暴露出具体问题。
滇金丝猴生存在云南海拔3000至44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是以群体形式栖息的独特灵长类动物。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不当活动,如过度放牧和砍伐,滇金丝猴生存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林地被破碎化,导致种群隔离,基因交流受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
目前,滇金丝猴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应运而生,即在不同的林地间植树,重新连接被分隔的金丝猴栖息地,使这些生性敏感、不肯轻易下树的猴群可以通过树间活动在更为广阔的林地中迁移,寻觅伴侣。
6月15日,“碳寻团”成员乘车上山,七盘八绕,最终在海拔约3000米处遇阻,然后徒步爬到3200多米的植树区域,是两片树林间的一块山坡地,确实光秃秃的,仅有些矮小的荒草,树木全无。两片树林中各生存着一个滇金丝猴种群,大的约为200多只,小的仅有20多只,隔林相望,不曾往来。当地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说这些地方以前都是林区,但没有保护措施,大约在上世纪50~60年代被过度采伐,直到90年代后才逐步建立了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
放眼望去,已有了成片的小树苗,是前人的成果,但尚很矮小,显然不成气候,据说要想达到连接两片林地、构成生态廊道的成效,至少要20~30年的时间。滇金丝猴的寿命大约也是20年,看来目前的小树只能承载下一代猴的希望了。
到了现场,自然不能仅是见证他人的奉献,每个人也都抄起铁锄,挖坑填土,栽种了各自的树苗,为生态廊道和绿色低碳留下一份印迹。
通过亲身体验,对生态系统的演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绝不是单纯的山水林田、动物繁衍、人类活动那样简单,其中有着内在的运行规律,包括与天气气候在内的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既复杂又脆弱,哪个连接点出了问题,都会使系统受到损害或崩溃。
“新京“引领寻碳路,
见证“蚂蚁”种大树,
期待来日再上山,
金𤠣绿色好去处!
大理洱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