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蛮有趣的节目。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了观者的兴趣,引发更多的人对诗词文化的关注,比单纯讲解诗词显然效果要好得多。一些选手的出色表现,也确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冠军得主,16岁的武亦姝自不待说,诗刊编辑,最后一轮大战娘子军的唯一男选手彭敏,几次登上擂主位的北大工科女博士陈更,来自新加坡的选手李宜幸等都显示出了深厚功底,才气超人。
但若论及这档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主持人与点评嘉宾的表现显然也至关重要,那些贴切、到位、风趣的点评与对话,确实是整个节目的点睛之笔,也成为普及诗词文化的知识点,除诗词本身外,还包含了历史、人物、社会等多个视角。
读过《江雪》这首诗的人都会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之美,但经康震教授一点评,则确实为之心动,极致之美背后是柳宗元在现实中遇到的痛苦境遇,愤怒到了极点,无奈到了极点,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在大悲与凄苦之中为世人呈现出了千古赞赏的佳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谈到诗作者的境遇与写诗时的心情,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是另一种情怀的表达。王立群教授说这反映的是王维晚年的生活心态。他早年顺风顺水,是很积极的,晚年经历挫折后,心境有了很大变化。这两句诗体现的是一种随性而行的态度。郦波老师对此也认同,是一种随性自适,诗意的生活。董卿给了很到位的补充,认为诗的后两句更能体现出这种随性:“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确实,若连贯读下来,更能感受到作者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行到水穷处时依然如此坦然,边欣赏自然风光,边与偶遇的林中老翁谈性甚浓,流连忘返。似乎较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更能体现一种乐观的随性,虽遇挫折,但诗中并没有表达出许多悲愤。
董卿这次的主持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一些随意的穿插补充既有水准,也很自然贴切。当选手未能区分出“近乡情更怯”与“近乡情更切”的差别时,王立群老师给出了清晰的解答,说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与一般的游子返乡是不同的。作者仕途遇挫,长期贬居在外,与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不知是否因自己命运而祸及家人,在走进家乡时就表现出一种不安的微妙心情。董卿补充说:“妙就妙在是胆怯的怯,不是关切的切,可能就因为一个字,好多滋味妙在不言中了。”不听点评,确实很难理解其中的韵味,若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也应是通顺的,则是另一种意境了。
蒙曼老师的点评给人一种很畅快的感觉,快人快语,直奔要点,有内涵,有情感。谈到她最欣赏的诗人李清照时,显然超越了诗词本身,不在于她会写“凄凄惨惨戚戚”,也不在于她会写“绿肥红瘦”。而是她在大劫难面前显露出的鲜明态度。国破家亡,什么都没了,一个老太太,却能“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一生都在渴望渡河渡江,表现出与辛弃疾类似的气质,是国人的脊梁!不知作为女学者的蒙曼老师,是否是在借此评价、赞赏李清照之机,也在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种态度呢?
有趣之处还不少,先写这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