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可真:《就言及文化问题答iwesun先生(下) 》2007-5-23 15:33】
三、雅文化与俗文化
《论语》和“街头小报”的关系,首先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
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中国成语“雅俗共赏”,就表明了“雅”与“俗”乃是平等的价值主体,唯有让其共赏的作品,才能说是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也是创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孔子曰:“文胜质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俗”皆属“文质彬彬”范畴,均不失其为“君子”。唯“史”与“野”才失之而为“小人”。
要之,雅文化与俗文化同属于“君子文化”也。
然则,其区别何在?其区别是也仅仅是文化程度之高低不同。
雅文化是程度较高的文化,适宜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俗文化是程度较低的文化,适宜于文化程度较低者。
《论语》与“街头小报”(按:决不包括非法出版的小报)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论语》是属于雅文化,适宜于文化程度较高者;“街头小报”是属于俗文化,适宜于文化程度较低者。
雅文化与俗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认为,于丹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所说《论语》,就正是做的这样一件工作:把《论语》这种雅文化转化为俗文化,以便使文化程度较低者也能欣赏《论语》。至于她有没有把这个转化工作做好或做得恰到好处,那是另一回事。
我完全理解并且坚决支持于丹老师这种努力使《论语》转化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的工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非常伟大的工作!
顺便指出,于丹老师及其作品被媒体“炒作”,这决不足以表明她本人在“炒作”自己。另外,有人猛烈抨击其“媚俗”,我认为这乃是对“俗”的一种粗鄙的理解,即以为“俗”就是意味着“小人”,从而“俗文化”即等于“小人文化”了。这是我完全不能认同的。
在我看来,“媚俗”是件好事,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把雅文化从学者的头脑里解放出来,使之走向大众,使雅文化转变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这正是学者为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谁说身为学者就不应这样做?!
但是,使雅文化转化为俗文化,这只是学者所应做的一方面的工作。学者还有另外一项工作,即使俗文化转化成为雅文化。
学者的工作,若从思维方式维度看,就是既要归纳又要演绎。归纳是“龙由地上升到天上”,演绎是“龙由天上降到地上”。身为学者,只知“上天”不知“入地”是片面的,同样,只知“入地”不知“上天”也是片面的。应该把“上天”和“入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有“天”有“地”!有“天”有“地”,有“乾”有“坤”,才有“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从而才有这大千世界,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易传》语)者也。
四、古文化与今文化
其次,《论语》和“街头小报”的关系也是古文化与今文化的关系:《论语》是属于古文化;“街头小报”是属于今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被归结为“古今关系”。
古今关系是一种时间关系。古与今,虽然异时,却绝非异世,而乃是同一个世界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今之异,本质上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同。
就文化而言,古文化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存在形式,今文化所反映的是今人的存在形式。古文化与今文化的区别,本质上是古今之人的存在形式不同。
然而,虽然古今之人存在形式不同,但这种形式之所以不同,仅仅是因为古人与今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其如何巨大,犹有其不变者,所谓“变中有常”是也。例如泰山,其形貌古今当然有别,却仍然是山东泰安境内的那个泰山,无论其方位还是其高度或其结构,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如中国人,古中国人与今中国人,其有变化是无疑的,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其人种,孔子和我们一样,都是黄种人;其思想及其语言方式也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也没有根本改变其表达方式,以汉族为例,其汉语从古至今都是汉语,其语言形式虽有变化,其实质却未尝有变,因其变中有常,故今人仍能读懂古语。
今人能读懂古语,就是意味着今人仍能理解古人思想,从而意味着古今之人有其相通的思想。这种相通性,正是古今中国人思想变化之不变者!
因此,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是异中有同的关系。既然如此,今人当然可以开展与古人“求同存异”的“对话”。这种“对话”就如当今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对话,都是必要的,因为就像中国人与西方人共存于这个地球而不能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样,中国的古人与今人共存于长江,共存于黄河——共存在于中国这个“小地球”,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主要不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关系,即文化上的联系了。
正因为如此,因为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对今人来说,研究古文化也就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今人与古人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的意义在于“通古今之变”而“推陈出新”或“引古筹今”,解决今人所面临的文化创新问题。当然,这种古今交往应与中西交往结合和统一起来,在“通古今之变”的同时“达中西之化”。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才能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推向前进!
[注册用户]iwesun 2007-5-23 17:34
科学可以没人性,文化不能!文化就得讲人性,文化的学术研究也在于发掘人性。文化就得强掉社会责任感,文化就得关心百姓疾苦!什么古今中外,高雅与庸俗,我一概不管,只要能做到上面两条就是好文化。这才是我的本意,我不想贬低任何文化形势。
2007-5-23 17:43
脱离了民众搞文化,我就鄙视。就连搞自然科学的都不独善其身,得要拆掉围栏,改野牛,行政拨款该四处化缘,四处化缘,就是深入民间。靠行政拨款搞得东西,就是理百姓远,我就反对。我可能还要谈“官科”和“民科”的问题,你感觉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正常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