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以来“博客中国”的专栏作家们围绕《论语心得》作者于丹的思想倾向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本是件好事,应该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是,也有参与讨论的人却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讨”(探讨问题)“论”(论说道理)本身,倒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来达到理想的“造势”效果上了。
吾观其人之用语,乃度其必有“造势”之意也。其意盖不外乎有二:一是使用霸气十足、腔调强横的话语以成其欲从心理上压倒“论敌”的逼人之势;再是使用看似率真实为粗鲁的话语来刺激受众感官以成其欲收轰动效应的哗众之势。
在这方面,某先生所谓“于丹太反动,媚权和讨好非常无耻”乃堪称典型。
什么叫“反动”?什么叫“无耻”?小学生也许会因不知其含义之究竟而乱用其词,可是连“媚权”这样的“雅词”都会使用的人,当然不会是小学生,可能也不会是中学生甚至一般的大学生吧,他应该是一个颇具学养之人。事实上,所闻其人近年来学问大长,以至于颇有“哲学家”之声名而著称于网坛矣,他如何会不知“反动”“无耻”之类的词义呢!知其义而乱用之乃是其明知故犯的行为,吾所以猜度其有“造势”之意正由于此也。
大凡从业于哲学者,最注重的是“理”,不但探求宇宙人生之“理”,更求思维逻辑之“理”。凡“理”皆有其“义”;“义”也者,宜也,适度、恰当是也。故举凡为人、处事、作文、说话,务求一一合其理而得其宜,是为“哲学家”应有的品性。虽然谁也不会去苛求“哲学家”要时时处处都做到合理得宜,但起码人们会要求“哲学家”做到不明知故犯地去做非理非宜之事,说非理非宜之话。然而,这位“哲学家”却恰恰是背离了这个起码的要求,硬生生把一个他明知其政治上并不反动、道德上并非无耻而只不过发表了有悖于他的观点的独特“心得”的学者说成是“反动”、“无耻”的人!若依哲学常理论之,如此信口开合的“哲学家”岂是名实相当者哉?!
然而,若其人原非按哲学常理办事者,则其信口开合必为“造势”无疑也。如上所述,其所造之势或为逼人之势,或为哗众之势;除此而外,恐无其它。
然则,若是造逼人之势,则是他自知其观点原本站不住脚,只得靠虚张声势,期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来压到“论敌”;若是造哗众之势,则是他参与讨论是假,借以制造“轰动效应”为实,否则有何必要图谋哗众取宠呢?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如此“造势”决非名副其实的哲学家所当为者!
博客网,特别是“博客中国”,向有德名,以此引来了许多学者加入其专栏作家的行列。我前不久亦加入到该行列之中,且以此为荣也。
但是,最近我看到在其网页的显要位置竟赫然登载了以“反动”“无耻”为引人夺目之词的若干帖子,却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吾虽知中国目前的网络语言在语焉不文不雅这一点上堪称是“世界一流”,却不认为网友用语非得文雅不可,但还是认为一般网友至少也该做到其用语不下流才行,这应是网络道德的一个起码要求。至于专家、学者撰写博客之文,其用语则至少应做到即使无高雅之气也得有学者之气才行。
学者是一个社会中以较富于知识和学问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阶层。所谓学者之气,就是身为学者在公众场合的言行举止应能显示或反映出其阶层的主要特征,或者至少不能与这种特征毫不相干。
学者既以较富于知识和学问而见长,则其公开发表的言论理应尽可能做到合乎知识规则和学术规范,至少不应有明显的越规,更不能故意的越规以至于其言论如出小学生之口或无知无识者之口。
其实,借用“反动”“无耻”之类的语辞来“造势”的人,本无意于以此来显示其知识学问的缺乏,而只是为好胜之欲和好名之欲所驱使而如此,为赢胜之心和名利之心所累而如此罢了,此乃当今吾国学界急功近利之风和嗜名躁进之气较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殷切希望颇有德名的博客网不要助长学者们的这种不良学术风气——请为挽救声名如江河日下的中国学者的学术良知和挽回其应有的脸面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原载“博客中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