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ingyong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yingyong2014

博文

到底是“适者生存”还是“幸者生存”?

已有 9781 次阅读 2016-5-24 00: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一句传世的名言可以最生动的刻画这一学说的精髓,这句名言就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是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竞争”的过程中,笔者却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笔者质疑的并非是“进化论”的“自然选择”,而是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过去十年,笔者对人类社会中的竞争模式进行了深度的考察,却发现人类社会本身的进化模式(“自然选择”模式)很可能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幸者(最大概率者)生存”。 

有意思的是,这两天笔者却发现持类似观点的还大有人在。

旅欧学者许靖华先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其著作《大灭绝》中也提出了“幸者生存”的理念。许先生认为“适者生存”是没有意义的同义反复(中译本误译为“陈腔滥调”),因为它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而没有独立的标准作为预言的基础。特别的,许先生认为“恐龙灭绝于天灾”的发现即是从科学上否定了达尔文学说,最后他主张必须以“幸者生存”取代“适者生存”作为真理。

 

————————————————————

   故事:曾经主宰大地两亿年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的白垩纪和三叠纪交界之时灭绝了,对此历来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难以证实或否证,所以一直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假说。但是这种情形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改变,那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路易思·阿尔法雷兹率队在意大利发现白垩纪和三叠纪边界的岩层含有高浓度的稀土元素铱。稀土元素在地球岩层中虽然稀少,在陨石中却拥有很高的含量,因此阿尔法雷兹认为这种“铱异常”现象表明在白垩纪后期,曾经有一颗直径长达十公里的大陨石跟地球相撞。如此相撞,相当于几十万颗原子弹在地球上同时爆炸,足以引起物种的大灭绝。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陨石大碰撞的证据。特别是1990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长达一百八十公里的陨石坑,从而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这次大碰撞的遗迹。

—————————————————————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明白,许先生想以“恐龙灭绝于天灾”来驳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许先生的逻辑不难理解: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年,地球上任何动物和生物都不具备与恐龙竞争的条件。但恐龙最终还是灭绝了,原因居然是“陨石撞击地球”这样的随机事件,而非恐龙不适应地球本来的环境。因此,只有幸存下来的生物才是“进化”的方向。

 

笔者从人类社会“经济竞争”中所得到的启示与此类似。

现代经济学用一个基础性的模型来描述一群自私的人类之间的经济博弈,这个模型被叫做“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讲的是一群(数量巨大)自私的人在“司法及产权都公正合理的自由社会”中分配有限资源的故事。故事的细节笔者就不讲了,那会耗费很多的笔墨。

笔者想要讲的是这个故事中关于“进化论”的那一部分内容。

笔者发现:在长期竞争中,“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将允许存在众多类型的“社会收入分布”。这意味着,长期竞争中“司法及产权都公正合理的人类社会”准许出现许许多多类型的“社会收入分布”。比如,指数分布、幂函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等等太多了,这些类型的收入分布都被允许出现在“司法及产权都公正合理的人类社会”中。尽管“社会收入分布”类型很多,但是“司法及产权都公正合理的人类社会”赋予每一类“社会收入分布”的概率却是不同的。

其中以“指数收入分布”的出现概率为最高(趋于1),远远高于其它所有类型的“社会收入分布”。(这里的逻辑非常类似于统计物理学,在统计物理学中“指数型能量分布”出现的概率最高。)

按照统计学的大概率准则,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在自由竞争的人类社会中观测到“指数收入分布”,因为大概率事件更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被观测到。有趣的是,现实确实如此,知名经济物理学者Victor Yakovenko发现美国社会从1996年到2007年中、低端收入人群总是精确的符合指数收入分布。见下图1,来源: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7-2630/12/7/075032/meta 


 

                        图1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呢?正是“幸者(最大概率者)生存”。人类社会的“经济竞争”允许存在众多竞争结果的可能(包括指数收入分布、幂函数收入分布、对数正态收入分布、正态收入分布……),但是却只有指数收入分布被观测到(幸存了下来)。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指数收入分布是大概率事件而已,而不是因为它是“最适者”。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类似统计物理学中的内能),指数收入分布所对应的“熵”正是“社会拥有的技术水平”(类似统计物理学中的“熵”)。因此,如果经济社会的“进化”按照“指数收入分布”(最大概率)方向进行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向着“更高技术”(熵最大)的方向前进。而那些“技术水平”低下的经济社会因为“概率低”所以就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掉。

这与目前人类社会的观察一致,技术水平低下的国家逐渐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淘汰掉(概率低,但也可能零星存在),存活下来的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

在另一方面,与统计物理学中熵预示“无序”相似,经济学中的熵(技术水平)预示“自由”。因此,在经济系统中“技术的进步”(熵增大)完全取决于社会是否足够的“自由”。

 

以上就是笔者从经济学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而这个现象显然是支持“幸者生存”的。笔者甚至认为(相比于“适者”)“幸者”更容易被定义,它可以按照概率大小来定义。

对笔者的演化经济学理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笔者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上的专业论文《Spontaneous economic order》。链接: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91-015-0432-6

 

笔者甚望得到生物学界朋友的反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979305.html

上一篇:您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下一篇:从药学“国家杰青”教授评判“高温超导”论文谈起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8 张骥 蔡小宁 李方和 赵建民 李升伟 刘学武 sunyang86 LairdUnlimit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