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VI)

已有 4765 次阅读 2019-7-25 09:22 |个人分类:教育新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VI)

周健

    本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续篇,前文讨论了心理学教育的理念、心理学家的职业、心理学家的职业技能,心理学教育课程设计原则等;本文说说心理学通识教育的问题。如果您还没阅读过前文的话,建议您点击阅读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

 

6

    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经就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在宏观设计方面的理念、教育对象未来的职业、心理学职业的技能和教育设计原则等进行了一些讨论。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教育设计的具体内容上来。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既有些陌生、又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心理学通识教育。

    这里提到的“心理学通识教育”还不是一个正式名称,正式名称还有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确定。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方面的教育却呈现为比较落后的状况。这种落后状况既涵盖了有的大学没有这门课程的设置;也涵盖了有的大学虽然有这方面的课程,但其内容却不尽合理,教育成效较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中国建国70年以后的今天,我国国民的心理素质(或称心理素养)水平提升有限。何谓“心理学”?美国心理学会(2015)在《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思想和行为的科学”。 一般说来,这门学科涉及了记忆、遗忘、学习、人格、气质、个性、情感、思维、推理、言语、阅读理解、心理测量、心理问题、异常心理、心理治疗等众多的内容。关于“心理素养”,Hulme (2013)说:“心理素养概括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通过学习心理学而获得的对人类行为和发展基本原则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将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运作。”Roberts(2015)指出:“心理素养是将心理知识应用于个人、家庭、职业、社区和社会挑战的能力,是心理学本科教育的主要成果。心理素养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大学生心理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主要的原因有:第一,众所周知,人的成长和发展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身体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国民的心理素养水平有待更大尺度地提高。第二,尽管国民心理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可能还涉及到国民的义务教育、心理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心理发展专业机构建设、心理素养教育培养方面的社会服务与支持、家庭教育和非共享环境的影响等许多内容。但是,从大学本科教育入手是一个既现实又有效率的战略。伴随着中国大学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有更大的教育成果可期。第三,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困扰。第四,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五,降低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恶性伤害事件和自杀事件的发生率。第六,为未来培养更多知晓和践行心理素养、心理更为健康的未来父母。第七,为全面提高国民心理素养水平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两个关键点。其一,“心理学通识教育”这门课程应该列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其二,中国的所有大学及其各个专业也都必须开设这门课程,而绝对不是仅仅限于心理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

    人的心理状况(包括人格模式、个性特征、情感方式、思维模式等)通过“心理学通识教育”可以获得改善吗?这是许多人心中疑虑的问题。人的心理状况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都有密切的联系。Matthews(2009)在《人格特质》中说:“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关联度总是高于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是双卵双胞胎的两倍以上。遗传贡献率在33-44%之间,共同环境贡献很小,非共享环境对所有性状的贡献率最大。”他们还指出:“所有的行为都依赖于遗传和环境,遗传和环境不是相加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两个比例是百分之百的遗传和百分之百的环境。”Corr 和Matthews(2009)在《剑桥人格心理学手册》中说:“然而,最近,人们对气质的兴趣重新抬头,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且也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孩子们给与家人的互动带来了很多,他们所带来的大部分与气质有关。气质研究也与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相联系,个体气质差异提供了与基因和神经网络以及社会互动的联系。”由此可见,“心理学通识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心理学通识教育教什么?能够很好回答这一问题的自然是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师。作为社会公众之一的笔者,仅就一些策略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1)心理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而是培养心理尽可能健康的社会公民。当然,少数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引导,日后继续在该领域深造,最后成为心理学研究人员也是正常的。(2)心理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心理素养”。Mcgovern (2010)指出了心理素养的内涵:①具有定义明确的词汇和基本的心理学主题知识;②重视使用科学思维所需的智力挑战,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评价替代行动方案;③采取创造性和蔼可亲的怀疑态度来解决问题;④将心理原则应用于工作、关系和更广泛的社区中的个人、社会和组织问题;⑤行为符合道德伦理;⑥有能力使用和评估信息和技术;⑦以不同的模式和许多不同的受众有效沟通;⑧认识、理解和促进对多样性的尊重;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洞察力和反思。(3)在心理学主题知识项目中,建议关注的内容包括:①发展心理学中从幼儿、青春期到成年的内容;②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注意力、言语、交流、学习、记忆、思考、推理、问题解决、情感、情绪、压力、幸福感等;③生物心理学中的神经元、神经递质、脑回路等基本常识;④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想、情绪、行为及其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⑤个体差异心理学中的人格、个性、智力、气质和心理健康等;⑥异常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其纠正等。(4)在心理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应该重视心理学中与个人心理发育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基本知识、学界已达成共识的理论或观点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5)在心理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内容包括:①个人心理发育和成长的一般正常进程、机制及不同阶段的标识;②有哪些影响个人心理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因素(涵盖遗传、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③个人心理发育或成长出现异常的表现的识别和判断;④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自身心理发育和成长的影响的技术和方法;⑤发现个人心理发育或成长出现异常的求助策略与方法等。(6)一般说来,系统的、庞大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知识、心理学研究相关的知识(例如心理测量、统计学等)不宜纳入这门课程。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顺利实施心理学通识教育,是否就可以达到提升全体国民的心理素养水平的目的了?很显然,要成功实现心理学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必须要面对三大挑战:一是流传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法理情”秩序的倒置等不良因素,对中国人心灵潜移默化的印染与植入,从而使我们常常在毫无自觉的情况下、习惯性的表现出种种个人心理失控的行为来。二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环境里,由于心理学通识教育的几乎缺失、部分媒体的误导以及人们对快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贫富差距拉大、阶层流动减少等)的成因的误判,导致更多的人们对“不择一切手段达成个人人生目标”观念的默许、认同、青睐、效法或追逐。三是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组织和各种媒体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宣传、正面引导严重不足。所以,希望通过心理学通识教育达成提升全民心理素养水平的实践,必须有赖于国家政府的制度设计、全社会组织机构和全民的积极参与,方能有预期可待。

(未完待续)

                                                               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Contact:zhoujian2china@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1191011.html

上一篇: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V)
下一篇: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VII)
收藏 IP: 116.26.207.*| 热度|

3 杨正瓴 李毅伟 黄玉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