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郝柏林 郝柏林的中文实名博客,只能偶然写一点

博文

一篇《科学时报》先答应而又不敢发表的短文

已有 12068 次阅读 2007-5-4 05:57

一篇《科学时报》先答应而又不敢发表的短文

 

论文署名和投稿的严肃性

郝柏林

在经过同行审稿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和长期记录。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然而,近几年来在管理部门的某些片面“量化”指标的导引下,在没有时间坚持一线研究但仍然要保持“学者”面貌的某些人的愿望驱使下,我国学术论文署名和投稿方面出现不少问题,而且波及国际期刊,屡屡造成不良影响。最近,五家生物医学信息国际杂志的七位主编们联名发表社论,重申投稿行为规范,《科学时报》全文译发,我国学人宜严重关注。

直接盗用他人成果的拙劣行为比较容易被揭露。一“果”多文、一稿多投的“自我剽窃”则比较间接,却为审稿人和编辑们增加无益劳动。对引文的“巧妙”处理,把别人的成果逐渐变成自己的“创新”,就更为隐讳,非局内人难知真相。仅仅由于管理关系或领导职务就在别人“奉献”的文章上署名,以至“官”越大,文章越多,亦非罕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部门还设法掩饰已经有所揭露的不端行为,甚至以署名问题“国际上也未解决”,需立“软课题”加以研究,来保护当事人过关。

研究生导师没有权力在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上署名。只有在本人作过实质性贡献的文章上才能署名并在出现问题时首先负责。对于科学界的领导层,没有不规范行为只是一种最低要求,他们应当身体力行,以更高的标准作出表率。只有领导者和为人师表者的榜样,才是端正学术风气的保证。

下面是此短文背后的故事:

20063月中旬美国左治亚州大学徐鹰博士给国内一些从事生物信息学的同行送来上述五刊七主编的联名社论。郝柏林建议《科学时报》全文译发,并允配以短文。北京大学魏丽萍教授,五刊编委之一,协助取得翻译版权。

Date: Wed, 29 Mar 2006 09:37:35 +0800 (CST)

From: Hao Bai-lin hao@itp.ac.cn ToXXX, YYY

Subject: a short note

XXXYYY同志:

    送上约500字短文一则(见附件)。问好,柏林

 

Date: Wed, 29 Mar 2006 09:53:13 +0800

From: XXX  To: hao@itp.ac.cn

Subject: Re: a short note

文章很好,谢谢!YYY的翻译稿件(并获得授权)出来之后,同时发表.XXX

 

五刊社论于200644发表于《科学时报》,但短文未发。

 

Date: Wed, 12 Apr 2006 06:28:56 +0800 (CST)

From: Hao Bai-lin hao@itp.ac.cn To: XXX

Subject: 不发表短文的原因

XXX同志:

    我想知道《科学时报》为何最终不敢发表这篇你认为很好的短文。谢谢并问好,

                         郝柏林

 

Date: Wed, 12 Apr 2006 10:48:46 +0800

From: XXX To: hao@itp.ac.cn

尊敬的先生:

惠书收悉。很遗憾,本报没有将您的文章发表。

正像您对我所说过的,报社和您在用稿时“两不催”,报社不催(问)您,您也不催(问)报社。另外,套用“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话,报社编辑在约请及非正式接纳一篇稿件时,不一定都要事先征求单位领导的意见,但发表一些重大稿件时,则一般要征求领导意见,也就是说,编辑是有组织纪律的。我这个“套用”并不一定合适,可能让郝先生见笑了。还望您海涵!您曾对科学时报社给予了许多支持,衷心希望您还能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包括惠赐稿件,提供对我们办报的建议!XXX  4月11

 

Date: Wed, 12 Apr 2006 15:03:39 +0800 (CST)

From: Hao Bai-lin hao@itp.ac.cn  To: XXX

Subject: Re: 不发表短文的原因

XXX同志:

    谢谢复信。

    一、必须纠正你对“两不催”的曲解。我的“两不催”,一是原则上答应写稿后出版社不催着要,待其瓜熟蒂落;二是稿件寄出后我不催促出版时间。人生一世文章有限,每篇稿子都是一个孩子;我不会寄出了事,不问前程。例如,对文字改动我是要字斟句酌的。

    二、你转弯抹角用了那么多字,说穿了是一句话:文章虽好,你的领导不同意发。我理解你不得不自食其言的苦衷。

    三、然而,你们应当按出版界的规矩发个退稿通知。这是点起码的礼貌。

    四、既然贵报不敢发,我将自行公开发表此文。也许连同短文背后的小小故事一起发,读者们会更有兴趣。

    问好,

                              郝柏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835.html

上一篇:郝柏林个人博客前言
下一篇: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一些意见
收藏 IP: .*| 热度|

1 李晓光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