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笔记:1國風1周南9漢廣·總9

已有 2777 次阅读 2022-2-26 10:24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王德化行天涯,

移风易俗千万家。

游女翘楚汉水隔,

南枝乔无荫庇遮(zhā)。*

*和李觏(gòu)《乡思》韵: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zhā)。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思想家,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东部、抚州上游)人。因南城在盱(xū)江边,故称盱江先生。曾任太学助教,后升直讲。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笔记资料源于可复制繁体版《四库全书》,打字软件有记忆,故行文繁简夹杂。文中带*号者为拙笔所加。

目次:一、原诗 二、漢廣·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译诗

一、原诗

共三章,每章八句。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翹翹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mǔ)。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翹翹错薪,言刈其蔞(lù)。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二、漢廣·小序

《毛诗序》:“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郑箋:“紂時淫風徧於天下,維江、漢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 孔疏:郑笺“言先者,以其餘三州未被文王之化,故以江、漢之域為先被也。……其實六州共被文王之化,非江漢獨先也。”

孔疏:“作《漢廣》詩者,言德廣之所及也。言文王之道,初致《桃夭》、《芣苢》之化,今被於南國,美化行於江、漢之域,故男無思犯禮,女求而不可得,此由德廣所及然也。……此‘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總序三章之義也。”

在朱熹看来,《漢廣》是说汉水广,而小序所说的是“德广”这两“廣”是两件相隔很远的事,怎么能从漢廣一下子进到德廣呢?。但《小序》说文王德化南国,江、汉虽有美女,人们因为知礼而不会去冒犯强求,则是对的。显然朱熹是赞同《漢廣》是称颂周文王的,即孔疏在上文认为的,文王德化于江、汉,才有德广。

《诗序辩说》:

“‘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此詩以篇内有‘漢之廣矣’一句得名,而《序》者謬誤,乃以‘德廣所及’為言失之遠矣。然其下文復得詩意,而所謂文王之化者尤可以正前篇之誤。先儒嘗謂《序》非出於一人之手者,此其一驗。但首句未必是,下文未必非耳。蘇氏(*苏辙)乃例取首句,而去其下文,則於此類兩失之矣。”

*《蘇氏詩集傳》(宋苏辙撰,见《四库全书》),在其卷一《漢廣》中,作题解时,只说了“漢廣,德廣所及也”。故朱认为苏氏把两“广”并提和不提“文王之化”,是“两失”。但苏辙在评《漢廣》第一章时说了:“文王之化行於南國,雖江漢之游女,皆有廉潔之行,不可犯以非禮。譬如喬木不可就以休息,江漢不可得而方泳也。”故从“漢廣”一步跨进“德广”,是不合逻辑的,应必先有“文王之化於南國”,才有“德廣”。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傳:“興也。南方之木,美喬上竦也。……漢上游女,無求思者。”

】朱傳:“上竦,無枝曰喬”。康典第128页:“《說文》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爾雅·釋木》句如羽喬。《註》樹枝曲卷,似鳥毛羽。……音轎。木枝上曲。”

不可】郑箋:“不可者,本有可道也。木以高其枝葉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興者,喻賢女雖出游流水(*陆音義:流水本或作漢水)之上,人無欲求犯禮者,亦由貞潔使之然。”

第一章前半章这两句,有两个“不可”。按郑玄的意思,第一个“不可”,是用树高枝上悚(枝曲)則树下不可歇,来比喻汉水出游女因为贞洁而使男子不敢犯禮,因而求不可得。孔疏对第二个“不可”的原因解释,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孔疏认为:在文王德化南国之前,江、汉“本淫風大行之時,女有可求”,若有“姦淫之事”发生,一定“皆男倡而女和”,且是由女子不贞洁造成的;文王德化南国之后,則“男子無思犯禮,由女貞潔使之然也”。孔疏点出了做到这一点的手段是,“由禁嚴於女,法緩於男,故男見女不可求,方始息其邪意”。这个手段主要针对妇女的,把妇女判为“淫首”。孔疏虽然没有明说这是文王德化的手段,但上下文的联系指向这一点。孔疏接着说,《召南》詩也有“女既貞信,尚有強暴之男是也”,这就表明 “姦淫之事”与“男倡而女和”是两码事,前者的罪犯是“強暴之男”,后者男女双方你情我愿,是无罪的。

孔疏:“箋知此為‘本有可道’者,以此皆據男子之辭。……此箋與下箋互也。此直言不可者,本有可道,總解經‘不可’之文,遂略木有可息之道。箋下言渡江、漢有潜行、乘泭之道,不釋‘不可’之文,是其互也。然本淫風大行之時,女有可求。今被文王之化,游女皆潔。此云潔者,本未必已淫,興者取其一象,木可就蘟,水可方、泳,猶女有可求。今木以枝高不可休息,水以廣長不可求渡,不得要言木本少時可息,水本一勺可渡也。言‘木以高其枝葉’,解傳言‘上竦’也。言女雖出游漢水之上者,對不出不游者言。無求犯禮者,謂男子無思犯禮,由女貞潔使之然也。所以女先貞而男始息者,以姦淫之事皆男倡而女和。由禁嚴於女,法緩於男,故男見女不可求,方始息其邪意。《召南》之篇,女既貞信,尚有強暴之男是也。”

休息】陆音義:“休息竝(*并)如字,古本皆爾,本或作休思,此以意改爾。”

】陆音義:“漢,水名也。《尚書》(*《尚书·禹貢》)云:‘嶓冢導漾水東流為漢’(*嶓(bō)冢山,山名又称汉王山,在今甘肃天水与礼县 之间,古人称是汉水上源;漾水,古水名)”。朱傳:“漢水出興元府嶓冢山,至漢陽軍大别山入江。”

游女】朱傳:“江漢之俗,其女好游,漢魏以後猶然,如大堤之曲可見也。”

】毛傳:“思,辭也。”朱傳:“思,語辭也。” 康典第325页:思,“又語巳辭。《詩·周南》不可泳思。”

孔疏下文认为,这一章前两句的韵脚不是“息”、“思”,因为“思”是助词,而应是“休”和“求”。

孔疏:“思辭,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為義,故為辭也。經‘求思’之文,在‘游女’之下。傳解‘喬木’之下,先言‘思,辭’,然後始言‘漢上’,疑經‘休息’之字,作‘休思’也。何則?詩之大體,韻在辭上,疑休、求字為韻,二字俱作‘思’,但未見如此之本,不敢輒改耳。《内則》(*《禮記·内則》)云‘女子居内,深宫固門。’此漢有游女者。《内則》言‘閽(*hūn)寺守之’,則貴家之女也。庶人之女,則執筐行饁(*yè野食),不得在室,故有出游之事。既言不可求,明人無求者。定本‘喬上竦’,無木字。”

关于第一章前半章“南有……方思”, 孔疏:“木所以庇蘟,本有可息之道,今南方有喬木,以上竦之故,不可就而止息,以興女以定情,本有可求之時,今漢上有游女,以貞潔之故,不可犯禮而求。是為木以高其枝葉,人無休息者,女由持其潔清,人無求思者。此言游女尚不可求,則在室無敢犯禮可知也。出者猶能為貞,處者自然尤潔。又言水所以濟物,本有泳思、方思之道,今漢之廣闊矣,江之永長矣,不可潜行乘泭以求濟,以興女皆貞潔矣,不可犯禮而求思。然則方泳以渡江、漢,雖往而不可濟,喻犯禮以思貞女,雖求而將不至。是為女皆貞潔,求而不可得,故男子無思犯禮也。定本遊女作游。

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泳(yáng)】毛傳:“潜行為泳” ;朱傳同。陆音義:“泳,音詠。”朱傳:“泳,叶于誑反(yáng)”。 陈第卷一:“泳,如字。”*陈第没有考虑“泳、永”音勇,如何与“方”押韵?顾炎武卷一:“泳,古音羊向反”。 康典第566页:泳,“又《韻補》叶虛誑切,音旺。《詩·周南》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方去聲。”

孔疏:“‘潜行為泳’,《釋水》文。郭璞曰:‘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順流七里’”。

不可】这是第一章后半句的两个“不可”,是指江水长、宽乘筏不可渡,比喻游女贞洁,以犯禮强求不可得。

郑箋云:“漢也,江也。其欲渡之者,必有潜行乘泭之道,今以廣、長之故。故不可也。又喻女之貞潔,犯禮而往,將不至也。”

孔疏:箋 之“汉也……不至”指“此江漢之深不可乘泭而渡。《谷風》(《國風·邶风·谷风》)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者,雖深,不長於江、漢故也。言‘將不至’者,雖求之,女守禮,將不肯至也。”

】朱傳:“江水出永康軍岷山,東流與漢水合,東北入海。”

永(yàng)】毛傳:“永,長”;朱傳同。 孔疏“‘永,長。’《釋詁》文。” 朱傳:江之永矣之“永,叶弋亮反(*yàng)。”顾炎武卷一:“永,古音于兩”。

】毛傳:“方,泭也”。孔疏:“‘方,泭。’《釋言》文。” 陆音義:“泭,芳于反。亦作‘𣻜(*fú),又作桴(*朱傳同),或作柎,竝同。……《方言》云:‘泭謂之篺,篺謂之筏,秦晉通語也。孫炎注:《爾雅》云:‘方木置水為柎栰也。’郭璞云:‘水中篺筏也。又云木曰篺,竹曰筏,小筏曰泭。’音皮佳反(康典第856页:篺音pái/pí),泭、筏同音。伐,樊光《爾雅》本,作柎。” 

孔疏:“孫炎曰:‘方,水中為泭,筏也。’《論語》曰:‘乘桴浮於海。’注云:‘桴,編竹木,大曰栰,小曰桴。’是也。”

章解

朱傳的解释隐含了孔疏的糟粕:

“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及於江漢之間,而有以變其淫亂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見之而知其端莊靜一,非復前日之可求矣。因以喬木起興,江、漢為比,而反復詠歎之也。”

第二章:翹翹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mǔ)。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翹翹錯薪】毛傳:“翹翹,薪貌。錯,雜也(*朱傳同)。”孔疏:“翹翹,高貌。傳言‘薪貌’者,明薪之貌翹翹然。若直云高貌,恐施於椘最高者。此翹翹連言錯薪,故為薪貌……”。

郑箋:“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衆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

孔疏:“薪,木稱,故《月令》(*《禮記》卷十四至十七)云‘收秩薪柴’,注云:‘大者可析,謂之薪。’下章蔞草亦云薪者,因此通其文。”

朱傳:“翹翹,秀起之貌。錯,雜也。”

】孔疏:“椘亦木名,故《學記》(*《禮記》卷三十六)注:以椘為荆,《王風》、《鄭風》竝云‘不流束椘’,皆是也。言椘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言尤明雜薪亦翹翹也。”朱傳:“楚,木名,荆屬”。

【之子】郑箋:“之子,是子也。謙不敢斥(*言)其適已,於是子之嫁我,願秣其馬,致禮餼示有意焉。” 陆音義:“餼,虚氣反。牲腥曰餼。”康典第1419页:餼“xì……《玉篇》饋餉也。《周禮·秋官·司儀》致饔餼。《註》小禮曰飧,大禮曰饔餼。”

对上述郑笺“之子”、“謙不敢斥其適已”、“致禮餼”、“示有意”,孔疏如下:

 “《釋訓》(*《爾雅·釋訓》)云:‘之子,是子也。’李廵曰:‘之子者,論五方之言是子也。然則‘之’為語助,人言之子者,猶云是此子也。《桃夭》傳云嫁子,彼說嫁事,為嫁者之子,此則貞潔者之子,《東山》(*《國風·豳風·东山》)之子言其妻,《白華》(*《小雅·鱼藻之什》)之子斥幽王,各随其事而名之。’” 朱傳:“之子,指游女也。”

“言‘謙不敢斥其適已’,謂云往嫁,若斥適已,當言來歸(*嫁),所以《桃夭》、《鵲巢》(*《國風·召南·鵲巢》)、《東山》不為謙者,不自言己,說他女嫁,故不為謙也。”

“言‘致禮餼’者,昏禮,下達納采,用鴈,問名、納吉皆如之。納徵用玄纁、束帛、儷皮,是士禮也。《媒氏》云‘純帛無過五兩’,謂庶人禮也。欲致禮,謂此也。餼,謂牲也。昏禮不見用牲。鄭以時事言之,或亦宜有也。

“言‘示有意’者前已執謙。不敢斥言其適已。言養馬是欲致禮餼,示有意求之。但謙不斥耳。”

秣馬(mǔ)】毛傳:“秣,養也(*朱傳:“秣,飼也”)。六尺以上曰馬。” 陆音義:“秣莫葛反。《說文》云:‘食馬穀也。’”

陈第卷一:“馬,音姥(mǔ)”。 顾炎武卷一:言秣其馬之“馬,古音莫補反,與姥同”。朱傳:“马,满补反”。康典第1427页:“mǔ又《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

第二章前半章“翘翘……其马”解:

孔疏:“翹翹然而高者,乃是雜薪。此薪雖皆高,我欲刈其椘。所以然者,以椘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而高故也。以興貞潔者乃是衆女,此衆女雖皆貞潔,我欲取其尤貞潔者。又言是其尤潔者,之子若往歸嫁,我欲以粟秣養其馬,乘之以致禮餼,示已有意欲求之。下四句同前。”

全章解:

朱傳:“以錯薪起興,而欲秣其馬,則悦之至。以江、漢為比,而歎其終不可求,則敬之深。”

第三章:翹翹错薪,言刈其蔞(lù)。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yá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蔞(lù)】毛傳:“蔞,草中之翹翹然。” 陆音義:“蔞,力俱反(lù)。馬云:‘蔞,蒿也。’郭云:‘似艾’。音力侯反。” 朱傳:“蔞,音閭(lǘ)”;“蔞,蔞蒿也,葉似艾,青白色,長數寸,生水澤中”。康典第1024页:“jù,lóu…《詩·周南》言刈其蔞。…lǚ又《廣韻》力主切,音縷。草可烹魚。”

孔疏:“傳以上椘,是木。此蔞是草。故言草中之翹翹然。《釋草》云:‘購,蔏(*shāng)蔞。’舍人(*官名,《《周礼·地官·舍人》》)曰:購,一名蔏蔞。’郭云:‘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生可啖(*dàn),江東用羮魚也。陸璣《疏》云:‘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餘,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芽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是也。”

】毛傳:“五尺以上曰駒。” 朱傳:“駒,馬之小者”。

孔疏:“《廋(sōu)人》(*北大版《周礼·卷三十三》为“《庾(*yǔ)人》”)云:‘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故上傳曰‘六尺以上曰馬’。此駒以次差之,故知五尺以上也。五尺以上即六尺以下,故《株林》(*《陈风·株林》)箋云‘六尺以下曰駒’是也。《輈人》(*《周礼·考工记·辀人》)注國馬謂種、戎,齊、道,高八尺。田馬高七尺,駑馬高六尺。即《廋人》三等龍、騋、馬是也。何休注《公羊》(*《春秋公羊传》)云‘七尺以上曰龍’,不合周禮也。”

四、译诗:

詩面平静,詩者无奈稍有郁。

南树枝曲难歇休,漢水游女好难求。不可游过汉水广,不可筏渡江水长。

我取杂薪翹翘楚,子若嫁我马喂足。不可游过汉水广,不可筏渡江水长。

我取蒿草翹翘楚,子若嫁我駒喂足。不可游过汉水广,不可筏渡江水长。

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2022年2月26日星期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27097.html

上一篇:《詩經》笔记:1國風1周南8芣(fú)苢(yǐ)·總8
下一篇:《詩經》笔记:1國風1周南10汝墳·總10
收藏 IP: 171.83.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