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10唐風3揚之水·總116

已有 152 次阅读 2024-7-30 19:59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從強棄弱去,

紅領白衣美。

出池弱水人,

揚激大河裡。*

*和裴迪《送崔九》韻: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崔九】崔滌,曾任唐玄宗秘書監。【武陵人】 陶淵明“桃花源”中之漁夫,入桃花源渾然不覺返出。

裴迪(716-740),唐代關中今西安人,初與王維、崔興宗隱居終南山,後任蜀州刺史、尚書省郎。其詩五絕多。

目次:一、原詩  二、揚之水·小序  三、 章字詞解  四、譯詩

文中帶*號者為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章四句

·揚之水,白石鑿鑿(zuò)。素衣朱襮(bó),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Luò)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繍(xiāo),從子於鵠(gào)。既見君子,雲何其憂(yào)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二、揚之水·小序 

《序》:“《揚之水》,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

鄭箋:“封沃者,封叔父桓叔于沃也。沃,曲沃,晉之邑也。”陸音義:“沃,烏毒反”。

孔疏:“作《揚之水》詩者,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其國地以封沃國,謂封叔父桓叔於曲沃之邑也。桓叔有德,沃是大都,沃國日以盛強,昭公國既削小身又無德,其國日以微弱,故晉國之人皆將叛而歸於沃國焉。昭公分國封沃,已為不可,國人將叛,又不能撫之也,故刺之。此刺昭公,經皆陳桓叔之德者,由昭公無德而微弱,桓叔有德而盛強,國人叛從桓叔。昭公之國危矣。而昭公不知,故陳桓叔有德,民樂從之,所以刺昭公也。

孔疏:箋封沃……之邑,“封沃者,使專有之,别為沃國,不復屬晉,故云以封沃也。桓二年《左傳》云:‘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曰成師。師服(*晋穆侯时大夫)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惠之二十四年,晉始亂,故封桓叔于曲沃。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晉潘公弑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是封桓叔於沃之事也。此邑本名曲沃,序單言沃,則既封之後謂之沃國,故云‘沃,曲沃也。’《地理志》云:‘河東聞喜縣,故曲沃也。武帝元鼎六年行過更名’。應劭曰:‘武帝於此聞南越破,改曰聞喜。’”

朱熹《詩序辯說·揚之水》:“詩文明白,序說不誤。”

三、章字詞解

第一章:揚之水,白石鑿鑿(zuò)。素衣朱襮(bó),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Luò)

揚之水,白石鑿鑿

【水】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水音準(zhǔn),《白虎通》水之為言準也。《釋名》:水,準也。準,準乎物也,《考工記·輈》注:則利準,利準則久。鄭司農讀準為水,謂利水也。”康典第551頁:“《說文》準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鑿鑿(zuò)】毛傳:“興也。鑿鑿,鮮明貌。” 陸音義:“鑿,子洛反。”朱傳:“鑿音作。鑿鑿,巉(*chán山勢高峻)巖貌”。

鄭箋:“激揚之水,激流湍疾,洗去垢濁,使白石鑿鑿然。興者,喻桓叔盛強,除民所惡,民得以有禮義也。” 陸音義:“湍,吐端反。惡,烏路反,又如字。”

素衣朱襮(bó),從子于沃

】康典第880頁:“又《禮器》:或素或青。注:素尚白。”

(bó)】毛傳:“襮,領也。” 陸音義:“襮音博,《字林》方沃反。”孔疏:“《釋器》云:‘黼(*fǔ古禮服黑白間半花紋)謂之襮。”孫炎曰:“繡(*陸音秀,同綉)刺黼衣以褗(*yǎn)領,是襮為領也。”朱傳:“襮音博。襮,領也。”

毛傳:“諸侯繡黼丹朱中衣。” 陸音義:“繡音秀,衆家申毛並依字,下文同。鄭改為‘綃黼’,音甫。”

孔疏:“《郊特牲》(*《禮記》)云:“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大夫服之則為僭,知諸侯當服之。中衣者,朝服、祭服之裏衣也。其制如深衣(*禮服,白色衣裳分開剪裁然後合,《禮記·玉藻》),故《禮記·深衣目録》云:‘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綵(*同采)者,有表則謂之中衣大夫以上祭服中衣用素。詩云:“素衣朱襮。”《玉藻》(*《禮記》)云:“以帛裏布,非禮也。”士祭以朝服,中衣以布明矣。’是言中衣之制與深衣同也,其異者,中衣之袖小長耳。《玉藻》云:‘中衣繼揜(*yǎn同掩)尺。’注云:‘中衣繼袂揜一尺,深衣緣而已’。是中衣之袖長也。言大夫祭服中衣用素者,謂自祭耳。其助祭則士服爵弁之服,以絲為衣。則士以上,助祭之服中衣,皆用素也。少牢(*諸侯卿大夫祭祀用羊豕二牲稱少牢,帝王祭祀用牛羊豕三牲稱太牢)饋食之禮,是大夫自祭家廟,其服用朝服。朝服以布為之,則中衣亦用布矣。而《深衣目録》云:‘大夫祭服,中衣用素’者,謂大國之孤也。《雜記》(*《禮記》)云:‘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於己’。注云:‘弁而祭於己,唯孤耳。弁謂爵弁。’爵弁是絲衣,明中衣亦用素。用素則同,不必以繡黼為領。繡黼唯諸候乃得服之耳。

朱傳:“諸侯之服,繡黼領,而丹朱純也。”

鄭箋:“繡當為‘綃’,綃黼丹朱中衣,中衣以綃黼為領,丹朱為純也。國人欲進此服去從桓叔。”

孔疏:箋“繡當……桓叔”。“傳之所言,《郊特牲》文。彼注云‘繡黼丹朱,以為中衣領緣也。繡讀為綃,綃,繪名。’引《詩》云:‘素衣朱綃’。彼注此箋皆破繡為綃者,以其黼之與繡共作中衣之領。案《考工記》(*《禮記》)云:‘白與黑謂之黼,五色備謂之繡。’若五色聚居,則白黑共為繡文,不得别為黼稱,繡黼不得同處,明知非繡字也,故破繡為綃。綃是繪名。《士昏禮》(*《禮記》)注引詩云‘素衣朱綃’,《魯詩》以綃(*xiāo生絲織物)為綺屬,然則綃是繒綺别名,於此綃上刺為繡文,故謂之綃黼也。綃上刺繡以為衣領,然後名之為襮,故《爾雅》黼領謂之襮襮為領之别名也。案此下章作‘素衣朱繡’,而《郊特牲》及《士昏禮》(*《禮記》)二注引詩皆作‘素衣朱綃’者,箋破此傳繡當為綃,下章繡字亦破為綃。箋不言者,從此而略之耳。此已破為綃。……案下章傳曰‘繡,黼也’,則是以繡為義,未必如鄭為綃也。如傳意,繡得為黼者,繢(*huì)是盡,繡是刺之,雖五色備具乃成為繡。初刺一色即是作繡之法,故繡為刺名。傳言‘繡,黼’者,謂於繒之上繡刺以為黼非訓繡為黼也。孫炎注《爾雅》云:‘繡刺黼文以褗領,是取毛‘繡,黼’為義,其意不與箋同。不破繡字,義亦通也。箋以‘素衣朱襮’之下即云‘從子于沃’,故言晉國之人欲進此服去從桓叔’,言民愛之,欲以衣往耳。國君之衣非民為之也。”

】朱傳“子,指桓叔也。”

】毛傳:“沃,曲沃也。”陸音義:“襮音博,《字林》方沃反。” 朱傳:“沃叶鬱(*yù)鎛反。沃,曲沃也。”。康典第557頁:“《廣輿記》(*地理類,共24[]陸應陽撰):曲沃縣,屬山西平陽府。”

孔疏:“晉封桓叔於沃,别為諸侯之國,故晉人欲以諸侯之服往從之。桓叔雖受封於晉,正是晉自封之,非天子之命。天子不賜以爵,晉是諸侯,不得以爵賜諸侯。桓叔、莊伯皆以字配諡,蓋雖君其國,未有爵命。《左傳》每云曲沃伯,或可自稱伯也。傳不注序,故於此解沃為曲沃也。”

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君子】鄭箋:“君子謂桓叔。”

】陸音義:“樂音洛。”朱傳同。

章解:

孔疏:揚之水……不樂,“言激揚之水,波流湍疾,行於石上,洗去石之垢穢,使白石鑿鑿然而鮮明,以興桓叔之德,政教寛明,行於民上,除去民之疾惡,使沃國之民皆得有禮義也。桓叔既有善政,其國日以盛強,晉國之民皆欲叛而從之。以素為衣,丹朱為緣,綃黼為領,此諸侯之中衣也。國人欲得造制此素衣朱襮之服,進之以從子桓叔于沃國也。國人惟欲歸于沃,惟恐不見桓叔,皆云我既得見此君子桓叔,則何云乎而得不樂。言其實樂也。桓叔之得民心如是,民將叛而從之,而昭公不知,故刺之。”

朱傳:“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于曲沃,是為桓叔。其後,沃盛強而晉微弱,國人將叛而歸之,故作此詩。言水緩弱而石巉巖,以比晉衰而沃盛,故欲以諸侯之服從桓叔于曲沃,且自喜其見君子,而無不樂也。”

第二章: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繍(xiāo),從子於鵠(gào)。既見君子,雲何其憂(yào)

【揚之水,白石皓皓】毛傳:“皓皓,潔白也。” 陸音義:“皓,胡老反。”朱傳:“皓,叶胡暴反。”

素衣朱繡,從子于鵠(gào)

】毛傳:“繡,黼也。”朱傳:“比也。繡,叶先妙反。繡,即朱襮也。

【鵠(gào)】毛傳:“鵠,曲沃邑也。”孔疏:傳“鵠,曲沃邑”,“晉封桓叔於曲沃,非獨一邑而已。其都在曲沃,其傍更有邑,故云‘鵠,曲沃邑也。’”

陸音義:“鵠,戶毒反。” 朱傳:“鵠,叶居號反。曲沃邑也。”

康典第1490頁:“ gào又《正字通》音告。地名。鵠澤。《詩·唐風》從子于鵠。《毛傳》鵠,曲沃邑也。”

既見君子,云何其憂(yào)】毛傳:“言,無憂也。”朱傳:“憂,叶一笑反”。 康典第346頁:憂“又叶伊姚切,音妖。《三略》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又叶一笑切,音要。《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又《唐風》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旣見君子,云何其憂。鵠,居號切。又叶於糾切,音黝。”

第三章: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揚之水,白石粼粼】毛傳:“粼粼,清徹也。”

【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毛傳:“聞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鄭箋:“不敢以告人而去者,畏昭公謂已動民心”。陸音義:“粼,利新反,本又作‘磷’,同,澈,直列反,或作‘徹’,誤。”朱傳:“命,叶彌并反。”

章解:

朱傳:“比也。粼粼,水清石見之貌。聞其命而不敢以告人者,為之隱也。桓叔將以傾晉,而民為之隱蓋欲其成矣。李氏曰:古者不軌之臣,欲行其志,必先施小惠以收衆情,然後民翕。然從之田氏(*田乞?—前485又名陳乞、陳傅子,是春秋末期齊國的大夫。媯姓,亦稱田晏子)之於齊,亦猶是也。故其召公子陽生(*齊悼公)於魯國,人皆知其已至,而不言,所謂‘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也’

*朱傳所言,可讀馬遷先生的段子——《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景公五十八(490)年:

五十八年秋,景公病,立少子荼為太子,是為晏孺子。羣公子畏誅,皆出亡。其中公子陽生奔魯。晏孺子元年八月,田乞“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槖(*tuó口袋)中,置坐中央,發槖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無中生有)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放軟身段,求人解選擇題)。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 (*?-485,前488―前485在位)

《四庫全書·毛詩注疏卷十唐風考證》:“《揚之水》,章‘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箋‘畏昭公,謂已動民心’。嚴粲(*生卒年不明,南宋後期中進士,曾任職全州清湘令。遺存《華穀集》1卷、《詩輯》36)云:‘我聞有命’,反辭,以見意故泄其謀,欲昭公知之。若真欲從曲沃,必不作此以漏泄其事。”

四、譯詩

水流激揚白石爍,白衣紅領去曲沃,喜見君子無不樂。

水流激揚白石皓,白衣紅綉去邑鵠,喜見君子無煩擾。

水激激揚白石粼,水清石見無可隱,我奉政命畏告人。

2024719日星期五,2024年7月30日星期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444454.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10唐風2山有樞·總115
收藏 IP: 121.60.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0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