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370):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是好的教学语言?(杭州答问

已有 1842 次阅读 2015-11-16 21:5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151023日,我应浙江大学有关部门邀请,在杭州建兰中学(原隶属浙江著名中学杭州二中)主讲了公开课《学习一种新的作文方法:丰肚法——以写人记叙文为例》。这堂课以本人创建的语文味教学法之作文教学丰肚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边学边练,连续100分钟的作文指导课中间没有休息,却一直保持幽默生动的气氛,相当成功。杭州建兰中学初一学生表现优异。这堂课受到来自浙江和全国各地数百位语文教师的热烈欢迎。课后,本人围绕《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和突围——一个语文味教学法的视域和策略》这个题目,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第一个发问的老师,提出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是好的教学语言的问题,我围绕这个问题长篇大论旁征博引讲了很长时间,主要观点如下: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评价,我认为有三个原则须要遵循。

一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百花齐放,应该提倡多种教学语言风格共容、共存、共进,即多种风格共同存在,互相包容,共同发展。

二是不能脱离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现实中,只要能营造其乐融融的教学气氛,能准确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语言,都是好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再华彩再诗意,如果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大,也不能算是好的教学语言。上海市有位知名度不小的语文特级教师,早年曾多次获得上海市演讲比赛大奖,上课时教学语言激情充沛,很有感染力甚至煽动性,孤立地看,可以说他的教学语言是很有个性与特色的。但这个特级始终进入不了一流,全国语文界选20个名师,没有他,选50个可能不会有他,选100大概可能有他。不是说他不行,而是说只靠教学语言的华彩,不行。老一代著名特级教师、今天讲课的所在地杭州二中的林炜彤先生曾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这“七扯八扯的课”,可有多种解释,但基本意思是指教学过程像聊天。我个人认为,林炜彤先生的教学语言观和新课改后大力倡导的对话教学观的本质是一致的。不是像聊天一样的对话,很难是成功的对话。(堂按:我注意到林炜彤先生这句话已有很多年了,我很得意在回答这位老师提问时,马上想起我正在原属杭州二中的建兰中学讲课,并恰当引用林炜彤先生这句话。)

三是要有幽默感。虽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幽默感,但语文教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需要教师有点幽默感。人是喜欢幽默的动物。有语文教师说“语文教学不需要那么多笑声”,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是缺乏幽默感的语文教师的一种酸溜溜的自我安慰。我坚定地认为,中国语文教师的幽默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当然,在中国不只是语文教师缺乏幽默感,绝大多数政治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缺乏幽默感是常态,有幽默感是异态。)教学语言要有幽默感,这在教学论中早就是常识。但我更进一步,继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思想,提出教师备课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之外,还要研究教师自己,并把“知彼知己”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之后(现在已有不少教学论著作吸收了这一教学原则),十年前我又提出教师备课要备幽默。我把“备幽默”也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我的公开课、报告笑声较多,有时笑声很多,最多的一次是三小时报告会场笑声多达72次,因此深圳不少老师说“听程少堂的报告笑声比听相声还多”,请参阅《程少堂13日下午新城学校报告“笑声比相声还多”》,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502《程少堂今天罗湖区三个小时报告会场笑72次》,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7476 就得益于“备幽默”。我认为教师把教学幽默上升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重视,无论对发展学生,还是对发展教师自己,甚至对于把教学过程打造成创造幸福的过程,都是极有益处的。

2015/11/16







本文同时发表在语文味网,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46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3582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369):白了少年头,不悲切(在武汉和老娘聊天)
下一篇:少堂志林(371):来,同学们,站起来,跟老师读读这几句话
收藏 IP: 218.18.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