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309):28年前“少作”:诸葛亮的教子之道

已有 2160 次阅读 2015-10-2 21:1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诸葛亮的教子之道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他有许多闪光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贵为丞相的诸葛亮,对子女从严要求,把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将领的子女一体看待,不搞特殊化。诸葛亮早先没有儿子,便从其兄诸葛瑾处把侄子诸葛乔过继过来。诸葛亮对嗣子乔是很喜欢的。一次出征前,诸葛亮给诸葛瑾写了一信,信中说,乔本该回条件较好的成都去,但现在各位将领的子弟都得承担运输工作,我想,无论地位优越不优越,都应当一律平等看待。所以决定让他带五六百名士兵,和各位将领的子弟一起到子午谷运输粮草。诸葛亮如此教子,可是我们现在有些家长,特别是有些有地位有权力的家长,不是让子女自己去干事业,而是为他们“开后门”,行方便,结果将门不仅没有出“虎子”,有的子女还不知不觉地被送进了监狱。

诸葛亮教导子女要“志当存高远”。所谓高,必须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所谓远,就是远大,要有战略眼光,要立长志,不能鼠目寸光。那么,志向如何才能高远呢?诸葛亮在《诫外生书》中指出了几条途径。首先是要“慕先贤”,学习古代先贤的楷模。其次,要“绝情欲”。也就是说,逐步弃绝阻碍自己进步的物欲和障碍。第三,是要能“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舌”。就是说,还必须经受得了逆境和顺境的考验,能摆脱生活上细小得失的纠缠,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同时还要能广泛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做到虚怀若谷,避免与人发生嫌隙,以免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精力,无益于长进。

诸葛亮还特别教导子女,要以“强毅之志”防备横流的物欲和低级的情欲侵淫心灵。他在《诫外生书》中说:“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流于下流矣。”这即是说,一个人如果志向不坚韧,意气不昂扬,随大流碌碌无为,被物欲俗情所束缚,默默无闻,长时间地处于凡俗的情况,就不免要落得下游了。这是在谆谆告诫后代要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物质享受的关系。在诸葛亮看来,一个人在他的黄金时代,既不能蹉跎了岁月,更不能有荒唐的岁月。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教育子女过好“俗情”关,是至关重要的。“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巴尔扎克语)美色的陷阱是最深的。

诸葛亮后来有了亲生儿子。对待亲子他要求也一样严格,这在《诫子书》中有清楚的体现。首先,他教导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要做到一个“静”字,即所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就不能使志向逐步趋于高远的境界;另一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就是说,学习要靠安静,成才要靠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无从使学业成就。

在教导儿子“静以修身”的同时,诸葛亮还要求儿子在生活上要节俭,用节俭来培养德性。诸葛亮认为,只有“俭”,才能不慕虚名俗利,恬淡寡欲,这样对事业才有裨益。因为“静”“俭”是“广才”“成学”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导致“淫慢”、“险躁”的恶果。因此他把“静”“俭”看作是增长才干、完成学业和修身的关键。

诸葛亮重视知行合一。他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投身实际生活实践之中,苦学成才。不然,年龄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日子消磨,最后终于像黄叶枯落,大多不能继承先辈的事业,成为不肖子孙。

诸葛亮在《又诫子书》中,还教导儿子不要酗酒贪杯,在饮酒中要注意节制,做到乐而不淫。位尊至丞相的诸葛亮,对国家政事,事必躬亲,日理万机,还抽时间对儿子进行这样细致入微的教育,足以让今天那些总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管教子女的家长们汗颜。

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其子诸葛瞻,在诸葛亮死时只有7岁,但由于家教严谨,颇有乃父之风,成年后历任骑都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并有多方面才华。史载:“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感受其才敏。”后来战死沙场,年仅37岁。作为家长,在一家之中,是“上”。“上者,下之仪也。”(荀子)诸葛亮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前提是自己以身作则。正己正人,成己成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此可见,后人把诸葛亮作为儒者文化、儒家精神的代表,是有道理的。

概而言之,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思想的要点,实际上涉及到所谓“酒、色、财、气(性情)”四个方面;其核心是要求后代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人;其途径,诸葛亮主要强调家长的身教和言教的统一;被教育者(后代)的居敬持志,自修自得,珍惜光阴,投身生活实践,苦学成才。这些思想,虽然出现在1700多年前,但拂去其历史的尘埃,依然熠熠生辉,可以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

(本文发表在中国老年人协会会刊《老人天地》1988年第6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24925.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308):学术个性不是不顾逻辑胡搅蛮缠
下一篇:少堂志林(310):语文味教学法提倡“跳出语文教语文”
收藏 IP: 116.76.110.*| 热度|

1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