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味网2014年3月19日按:梁青、葛福安写的张岩书评《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3期已发表。杂志约稿时给的是一个版面,发表时在给了一又三分之一个版面的前提下作了少量删节。原正标题“程少堂何以能有今天之学术地位和影响?”是文章中的话,为突出书评,杂志改用原文副标题“张岩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读后 ”做了标题。 )
程少堂何以能有今天之学术地位和影响?
——张岩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读后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 青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本书发表在核心刊物、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3期。)
毫无疑问,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是“语文味”发展史又一激动人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作为东北师大2012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是我国学者独著的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在我国语文界,过去也出版过诸如以《××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书名的书,但研究的对象要么是古人或已作古之人,要么是已退休多年的名师,并且后者都是多人研究某一退休名师的文章合集,而非系统研究的专著。因此,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具有某种开创意义。
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理念,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主张,更体现着一种语文教育情怀,其深广的影响来自于这一理论独特的魅力。正是这魅力,吸引着同样具有教育追求、怀揣语文教育梦想的年轻教师张岩的研究目光,让她热切地关注,深入地研究,终于结成这近三十万言的硕果。
张岩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提出的个性与时代背景;二、初探“语文味”提出的五个成因;三、程少堂在“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代表课例中的教学风格;四、程少堂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其他的创作实践(语文命题、教研评课、作文点评、诗文创作等方面);五、程少堂“语文味”教育思想的深广影响(理论和实践引起的学术争鸣、对中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张岩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带领读者去一窥“语文味”理论及其教学流派诞生之堂奥,而是试图为读者展开一幅全息式图景,全方位解析语文味教学思想及其教学流派产生之密码。全书以对程少堂的童年生活和个性特征为切入点,将其个性特征和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加以观照,读来血肉丰满,俯仰生姿,近乎一部“程少堂评传”。
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何以能有今天之学术地位和影响?张岩的研究告诉我们,这既因为程少堂提出了一个其来有自、富有中国特色、自成体系又有创意的语文教育理论,又因为他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付诸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语文味”是理论和实践“两只翅膀的翱翔”,用程少堂自己的话来说,“语文味”研究是语文教育理论创新与语文教学应用相结合,并尝试以此来改变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2006年,在《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后记《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中程少堂指出,自本世纪初他做教研员开始,他就把做一个“实践型的理论家”或“理论型的实干家”当成工作的最高目标。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执着探索,今天可以说,程少堂是本世纪最初十多年间中国语文界集语文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程少堂曾套用他特别喜欢的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一句名言“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说过:“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能够丰富语文这一概念。”显然,程少堂自己,是无愧于“真正的语文教师”这一称号的。
“十年一觉语文梦。”“语文味”从十年前的星星之火灵感一现,历经孤独执著追求与不懈探索,已成今天的燎原之势。因为“语文味”,所以程少堂。今天,程少堂和“语文味”已经血脉相连,合二为一了,颇有“庄周梦蝶”般的浪漫诗意。因此,张岩此书既是对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更是对“荒原中的舞者”孤独生命姿态的致敬。
读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还让人觉到一种潜在的百折不饶的诗意力量在奔涌。对那种百折不饶的诗意力量,伟大的加缪曾满怀深情地这样歌唱道:“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矿砂的光芒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对西西弗斯来说,这块沉重的石头最后不一定能推上山顶,但这滚动巨石的过程本身,不就是一种幸福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某一个方面能有所贡献,就是很幸福了。张岩的书告诉我们,程少堂能在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所贡献,而且这种贡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贡献。我们据此亦能断定,“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同时也是幸福者,他幸福着他的孤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