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776):有的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那么一点点”

已有 1730 次阅读 2016-12-29 12: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这句话很是有名。“几希”,就是一点点。孟子认为人和禽兽只有那么一点点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存之,则君子;去之,则小人,甚或非人。哪一点点?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 “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作家安黎在《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一文中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了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就具有了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善良。

   根据伟大先贤孟子的教导,我平时看人,看一个人是否善良,先看细节,即先看这个人日常是否有恻隐之心。比如看见别人落难,生恻隐之心,至少幸灾乐祸,即善,或近善。见别人落难就雀跃,就幸灾乐祸,必是小人无疑。比如同事生了重病,无论平时关系如何,知道了,去看一看,即善,至少是近善。知道了而不去看,甚至被约也不去看,就缺少那么一点点“几希”。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那么一点点”。

2016/12/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2407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775):辞某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小记
下一篇:少堂志林(777):人狗私语录
收藏 IP: 115.44.4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