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邱占祥,奋斗在野外地质考察第一线的82岁院士 精选

已有 12155 次阅读 2018-9-29 10:25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邱占祥, 院士, 考察, 临夏, 古生物

邱占祥,奋斗在野外地质考察第一线的82岁院士 

2018年是气候异常的一年,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酷暑,中国广大地区都持续着长时间的强降水。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数倍。20189月,就在甘肃临夏盆地雨后的一处山坡上,一位老者在泥泞的山道上健步攀登着,并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周边山壁上的岩层情况,或用地质锤敲开沿途所见的岩层,观察其构造,找寻潜藏在里面的化石。湿滑甚至部分垮塌的路面以及被雨水冲得更大更深的山沟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这位老人便是中国古哺乳动物与新生代地层学界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邱占祥。邱占祥今年已经是82岁高龄,仍然坚持奋斗在临夏盆地古生物与地质工作的第一线。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平均海拔高度超过两千米,大气中氧的含量比平地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年轻人到了这里,运动量增大之后都会明显感到吃力。再加上连日的阴雨使攀登山路难上加难。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是什么吸引着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临夏盆地不懈地工作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邱占祥便与临夏盆地结缘。196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接到和政县政府关于在该县境内发现“龙骨”的信函,并希望派人去实地调查。是年9月中旬,邱占祥带着一名技工前往,收集到一些犀类的牙齿化石。经初步鉴定,认为其时代可能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一些。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工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文化大革命”之后,和政地区仍然不断有发现“龙骨”的信息传出。首先注意到此事的是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先生,1983年他收集了大批犀类和巨鬣狗等化石,并把这一信息通报了古脊椎所。在邱占祥领导下,自1986年开始两单位共同组织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并不断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1999年,甘肃省博物馆的颉光普研究员得知临夏州和政县政府征集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他立刻联系了远在北京的邱占祥。邱占祥不顾12月底的严寒迅速赶到和政,对总计达1055件的丰富化石标本进行了鉴定。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和政县以上述藏品为基础,建立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临夏盆地哺乳动物化石的多次重大发现引起了邱占祥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临夏盆地拥有从晚渐新世一直到早更新世的完整连续地层,出产有亚洲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哺乳动物群: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材料,这对研究亚洲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演化来说都是极其难得的素材。临夏盆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形成和发育在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环。

数十年的野外地质考察生涯使邱占祥对地层,尤其是沉积地层的构造和成因可说是如数家珍。什么岩性表明当时是湖泊沉积,什么岩性表明当时是河流搬运,砂层的倾斜程度和颗粒大小指示当时河流的流向和动力……邱占祥一边观察,一边向随行的年轻人讲解所看到的岩性及观察要领,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原本荒凉的山地变成了大课堂。不仅如此,数十年的野外经验也使邱占祥对道路和环境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他不假思索迈出的一步必然落在坚实的路面上。在同行时,他经常为年轻人指路:“这里没有问题,可以走。”若按照指示踩上去,便肯定是安全的。与此同时,他也时常发出告诫:“那里不行,不要走。”如果哪个年轻人将信将疑地仍旧踩过去,必然会陷进泥坑里。

_storage_emulated_0_tencent_MicroMsg_dfcd2a2af8c8b7f6b8e36b4e4cd6e2d8_image2_be_.jpg     

    在各处的地层探查工作中,邱占祥都坚持亲力亲为。由于担忧雨后的泥泞山路所带来的危险,随行的队员们有时建议邱占祥乘车先到安全的观察点研究地层。然而邱占祥的回答非常坚决:“我从来不在远处看剖面。”诚然,研究地层剖面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对面的观察,必要的时候用地质锤敲下岩块来仔细查看。这样的方式邱占祥已经坚持执行了几十年。在东乡县境内的一处砂场中保存有非常清晰且较为完整的剖面,邱占祥推断,在这里也许可以找到某一套地层与其上方地层的明确交界线。但必须要沿着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爬下去才能找到这条界线,随行人员建议由自己爬下山坡找寻界线、观察岩层后向邱占祥汇报。邱占祥表示,只有他自己亲自查看和确认过才能放心。经过他的再三坚持,这位82岁的老人在随行人员协助下,沿着高达数十米的陡坡走了下去。果然,他们在半山腰的岩层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非常明显的条带,证实了邱占祥之前的推断。正是邱占祥在几十年工作中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坚持,才获得了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果。

除了观察地层和亲自采集化石之外,古生物研究当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征集所得的化石进行产地确认。这一类化石最先都是由当地居民所采集,研究者缺乏一手资料。因此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将化石的详细产地位置打探清楚,然后前往产地确认出产岩层的层位和岩性。在这个问题上,邱占祥不容许丝毫马虎,他力求逐批将征集化石的确切产地问题解决清楚。如针对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产地问题上,邱占祥指出:和政博物馆所收藏的分别从阳屲、中寨、小寨和百花村四个不同地点征集来的化石一直以来被视为同一个动物群,但是这几个产地的层位是否相同还存有很大疑问,层位不同代表着时代的不同,因此必须要把每一地区的产地问题搞清楚。怀着这样的态度,邱占祥亲自到一个又一个村落中进行查访。他每次查访都要求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同行,后者通晓当地方言,这样才能确保不漏掉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

IMG_20180907_160632.jpg     

       2018年的临夏盆地考察恰逢910日教师节。在这一天的晚餐上,考察队全体队员、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领导及工作人员向邱占祥以及同行的另两位老先生,小哺乳动物化石专家王伴月和邱铸鼎献上了诚挚祝福。虽已是桃李满天下,邱占祥仍然非常谦虚的说:“我从来没有面对面的教过课,我的学生都是靠着自己学有所成。”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何文的一句话却非常到位:“他们向您所学的,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邱占祥对工作极高的热情与执着,不仅感染和带动着他的学生,也影响着每一个和他有过共同考察经历的年轻人。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当代的学者们持续拼搏奋进,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事业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1137716.html

上一篇:助力西藏
下一篇:越北穿行
收藏 IP: 114.240.103.*| 热度|

18 朱朝东 黄永义 吴斌 高建国 周浙昆 王明明 晏成和 雷蕴奇 黄仁勇 江左其杲 章雨旭 张晓良 强涛 梁庆华 刘山亮 李万春 苏德辰 易雪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