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称,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
6月6日,杭州师范大学发布通知:按照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也开展了论文不端现象自查清理工作。
此外,宁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遵义医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学校也在近期通知中提出,要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辽宁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则提出,“削减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着力遏制增量”。
一、自查清理范围和重点
1.1 自查清理对象
2018年1月1日以来,师生以学校作为署名单位进行投稿、发表的学术论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不仅提出“著作也纳入本次检查范围”,还与宁波大学同时将清查重点放在“纳入人事考核或领取了科研教学业绩奖励的论文”。此外,也有部分高校表示“学位论文和已完成查处的论文不纳入此次自查清理范围”。
1.2 自查清理重点
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情况;
论文是否存在伪造通讯作者(邮箱、单位)、伪造或操纵同行评议等情况;
论文的图片、数据等是否存在伪造、编造、篡改,以及一图多用、选择性使用等情况;
署名作者是否真实参与相关研究和论文写作,是否存在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情况;
实验研究数据是否为作者真实开展研究所得,是否存在未真实开展研究而购买实验研究数据情况;
论文署名作者是否对论文未作出实质学术贡献,存在挂名现象。
高校发布的学术规范对照表
1.3 自查结果的分类处理
自查过程中发现已发表或投稿的学术论文存在违反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论文完成人应对问题论文及时采取勘误、撤稿或其他相应学术处理措施;
对自查完成整改、符合《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的从轻处理情节的可依规从轻处理;
对隐瞒不报或虚假报告的,应按照科技部《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公开通报。
西华师范大学还表示,对科研成果为专项活动前投稿、发表且在本次活动中相关作者未报告或者与报告情况不符的,或专项活动后投稿、发表的不端行为,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予以从重处理。
这么大的动作,高校显然就是对照科技部的文件要求进行落实。多所高校提及科技部办公厅已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根据多个高校的通知,不难发现本次自查行动不仅要遏制增量、清查存量,学术不端不能再以“历史原因”为由开脱;还强调了本轮治理的重点是无实质学术贡献的挂名清理。
二、挂名现象的清理为何成为重中之重?
5月19日,自然指数发文称:在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的贡献上,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排名第一的国家(详见《中国首次超越美国,自然指数贡献第一!》)。然而,这一成就背后却存在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问题,并导致了大规模的SCI论文撤稿事件。
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20日,全球有14150篇SCI撤稿,其中中国SCI撤稿7491篇,占全球所有撤稿论文的53%。其中,41%的撤稿论文涉嫌同行评议造假,30%的论文被质疑数据不可靠,24%的论文因图片造假而撤稿,23%的撤稿论文出自“论文工厂”,其中许多论文包含多个撤稿原因。
尽管2018年至今,仅5%的论文被质疑作者身份而撤稿。但是,从2018年到2022年,其他几项导致撤稿的主要原因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数据造假:撤稿论文比例从43%下降到了10%;
图片篡改:撤稿论文比例从41%下降到了4%;
论文工厂:撤稿论文比例从30%下降到了1%。
而在同一时期,有关作者身份的争议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从2018年的4.2%上升至2022年的8%,这个数字的上升或可解释本次大规模自查为何如此重视挂名现象。
此外,一项由LetPub发起的调查显示,72%的参与者表示周围存在不恰当的署名情况。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凸显了作者身份争议的现状(详见《惊人真相:72%科研学者亲历,最普遍的研究欺诈行为竟是它?》)。
三、打击学术不端要让劣迹无法洗白
人们常常抱怨互联网没有记忆,而科研人员也往往可以通过更换单位来抹去学术不端的污点。例如,在《解密“学术妲己”:背后的署名魔法与隐秘游戏》一文中,有网友曝光一位导师为学生赠送高IF期刊论文署名权,该导师已经离开华南理工大学并加入四川大学。如果不是舆论的曝光和社会关注,该导师可能会继续平步青云,而他的学术不端行为则鲜有人知晓。
尽管很多高校将师德师风、校风学风考核贯穿到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等环节,但仅凭简历无法避免招聘到具备学术不端问题的教师、医生。因此,打击学术不端首先要确保违规行为无法被掩盖。
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表示“目前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全国联网,部分学校将本校教师学术不端事件当作‘家丑’,不愿外扬。这导致很多在学风上有污点的教师可以通过换学校的方式实现‘转身’。”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建言,参照交通违法信息全国联网的做法,提出成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委员会、建立科研人员学术信用记录归档制度、将学术不端行为上传“云端”等建议。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面的学术不端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促进学术诚信的维护和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保障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
数据来源: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SCI论文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