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第一次投稿SCI?看师姐如何为你支招 精选

已有 5929 次阅读 2023-4-25 10: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4月,随着考研复试的结束,相信很多小伙伴已陆陆续续收到成功上岸的消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

而深受科研折磨的我已经在展望未来的毕业生活,同时又忍不住想吐槽科研生活的枯燥无聊。偶尔再回望自己刚进实验室的场面,有崩溃瞬间,有迷糊出糗,更有惊喜成果,感触不断!

其中,最有槽点的是第一篇SCI论文的投稿经历。我想,我们当时应该都是同样的迷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第一次的投稿经历,给大家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投稿前要怎么选刊

由于之前有成功投过一篇中文核心,笔者就想着应该和之前的流程是一样的。没想到,到投稿时却抓瞎了。

原来英文投稿不光要考虑影响因子,还要考虑杂志的分区,以及后面审稿周期的长短和投中率多少。毕竟将来在奖学金申请甚至成果申报时,你的文章是什么性质的就决定你取得的回报有多大。

方法:采用软件选刊工具

使用后体验感:系统将会根据你文章的相关信息筛选合适期刊,包括期刊的影响因子范围、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等,并附上了相应研友的反馈经验供你参考,让你有满满的使用舒适感。

建议:关于选刊,笔者建议是在投稿前选刊你需要考虑三点:有没有目标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定位、期刊的发表周期。

如果你有目标期刊,当然这个目标期刊可以是你实验室同门已经成功投中的或者是你从相关文献中获得的,也或者是你导师直接给你推荐的,无论属于哪种类型,对你来说都是很受益的。

起码不需要你再辛苦的花上几个小时蹲在电脑前去寻找合适的期刊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你直接进入投稿的下一步。

如果你没有目标期刊,那你就需要另做打算,你可以借助选刊工具寻找,比如研究僧们常使用的LetPub的期刊查询系统就非常不错。

二、关于投稿前要不要润色

导师经常给笔者说一句话,那就是好的写作是投稿成功的敲门砖。有时候,虽然试验效果没那么理想,但是好的文笔一样能给编辑留下好印象。

鉴于笔者对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不是很自信,思虑再三决定还是不要给导师省这一笔润色费用了。

方法:找专业的润色公司,找师兄师姐给推荐(偷偷告诉你,他们用的是LetPub公司的英文润色服务)

使用后体验感:不仅进行了具体修改,还会解释原句错误的原因,服务态度好,时间周期较短。

建议:找润色公司要考虑几点:机构是否靠谱,编辑是否靠谱以及服务是否靠谱。

但笔者还是提醒一下大家,也不要盲目的完全相信润色公司,毕竟他们没有从你的角度进行修改,只是就语法、术语进行修改,并没有全面考虑文章结构乃至句子间的排布是否有合理顺畅的逻辑关系。

有时返回的修改稿件可能不能让你满意,甚至感觉还不如让自己的导师给改呢。还是那句话,凡事选对了很关键!

三、关于文章返修后怎么修回

别以为文章投出去了就万事大吉,等待你的可能是直接被拒或是直接被接收,当然还有——文章返修,这至少说明很有希望了。

笔者由于投稿时稀里糊涂,被导师骂了一顿后方知其中的门道,所以对于文章的返修一定要慎重。

具体操作:针对编辑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修改完善,力求做到最好。当然,这些修改都要反馈到Response letter(修回信件)上。

附上答复模板以供大家参考:

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Question 1: xxxxxxxxxx?(简要列出编辑意见)

Response: We thank the reviewer for the good questions. We XX(对建议进行认真严谨回答)

......

建议:对编辑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如果实在不能补充一些试验,一定要态度诚恳的向编辑写明原因;若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一定要列举证据充分说明。总之,就是做到态度上诚恳,细节上有理有据。

总结下来,其实笔者只是针对第一次投稿时大家关注较多的点提了几个建议,也是借此想告诉大家,科研生涯中,不论是实验进展中的步骤还是实验完结后的投稿步骤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但在众多步骤中,尤其是我们第一次经历这些,多少都会让自己有点无措和迷茫,试验不顺利我们都会心情emo,文章投稿被拒也都会不开心,但就是这些让自己回忆起来都哭笑不得的第一次经历,才让自己学会了成长,学会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我们都一样,就比如在第一篇SCI论文投稿经历上,我们都是同样迷茫;但我们也都一样,经历了迷茫后便是做足准备再次迎难而上。

所以,大胆突破第一次的不知所措,你将会迎来无法言说的惊喜。

作者论文:Autophagy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 regulates the production of IL-6 through the p38MAPK and ERK signaling pathways.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修改、SCI论文专业翻译服务、英文论文修改

SCI论文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385679.html

上一篇:时间、平台与方式...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共享需考虑哪些要素?
下一篇:通知:美籍编辑五一不放假,LetPub论文编辑服务照常进行!
收藏 IP: 101.80.200.*| 热度|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