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预印本?
传统的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必须经历同行评审的过程,才能将科研成果与学术界分享,并获取同行的反馈。
评审过程有时是漫长的,这也是出版压力如此之大的部分原因。这样的背景下,无需经历同行评议的预印本便诞生了。
预印本(preprint)指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但科研人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
目前已有arXiv(最初服务于物理科学,1991年推出),bioRxiv(关注生物科学,2013年推出),ChemRxiv(聚焦化学领域,2017年推出)等多家预印本服务器。
预印本平台加速了前沿科技信息的传递,各领域科学家都已纷纷使用预印本发表论文,使预印本的出版格局得到迅速发展。
为什么选择预印本?
预印本的本质是加速学术交流,科研人可以使用面向不同研究领域的网站,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同时获得意见和反馈以改善所展示的研究。
也就是说,预印本可以缓解出版延误对学术研究传播的负面影响,进而减轻冗长的评审周期给作者的学术生涯带来的沉重负担。
Björk和Solomon(2013)发现,数学期刊的发表延迟(即期刊收到论文日期与其印刷出版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比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长。
因此数学家更依赖预印本来分享和跟踪新的研究结果和想法(Fowler,2011)。
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项研究发现,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如果接受之前在arXiv上有预印本,比接受前没有发表预印本的论文更具有引用优势(Feldman et al.,2018)。
Fu和Hughey(2019)同样观察到,先在bioRxiv上有预印本然后经同行评审发表的论文,往往比没有预印本的论文得到更多的引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预印本这一发表形式对于生物学领域中的学者具有可量化的益处。
不仅如此,因为预印本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和加强与社区的沟通,所以上传预印本在时间上几乎没有限制。
也就是说,正在修订、已接收甚至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也可以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甚至之后上传到预印本服务器(注:请参考期刊和预印本服务器的条款),这进一步解释了预印本在加速研究成果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预印本更前卫的尝试
2020年12月,开放获取期刊eLife宣布“预印本优先”出版模式,以“发布,然后审查”的模式取代了印刷机时代发展而起的传统的“审查,然后出版”的模式。
这一举措转变了出版商作为学术出版“看门人”的形象,将其转化成为审查和认证已经发表的论文的组织身份。
eLife将对每篇投稿论文进行同行评审。对于期刊有意向发表,并且作者仍然打算发表在eLife上的论文,期刊将在三周内(以便作者有时间准备回复)将面向公众版的评审意见发布到相应的预印本服务器。
但是,如果编辑认为某篇论文不适合在eLife发表,作者可以选择推迟发布审稿意见,直到该论文在其他期刊获得发表。
设置该延迟是为了消除作者的顾虑——即负面的评审意见可能会影响文章在其他期刊上发表。
该模式启用一年多之后,2022年10月,eLife宣布不会在同行评审后拒绝论文,即完全放弃同行评审的把关作用。
这意味着,eLife将不再在同行评审后做出接收/拒绝的决定,也不会要求审稿人提出这类建议。
eLife认为,过时的同行评审模式中,期刊搜集评审专家的意见却从不将其公开,而主要用于期刊做出接收/拒绝的决定,评审专家们付出的辛勤、无偿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大部分都被浪费了。
诚然,对科研结果进行审查是科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由同行评审专家发现作者方法、数据和推理中的缺陷并帮助纠正。
而将同行评审与接收/拒绝的决定挂钩,常常导致作者为了发表文章而进行不必要的实验和分析,同时删去文中他们真实的想法和见解。
这一决策发布后受到诸多争议,支持者认为“它将同行评审的重点从把关活动转变为对研究质量的公开评估”,反对者则担忧eLife今后的论文质量以及对其声誉的影响。
虽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和验证预印本作为学术交流加速器的驱动因素及其在学术界和全社会中的影响,但预印本发布的形式被国内学者接受并广泛使用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