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如何撰写摘要?

已有 10309 次阅读 2021-3-2 15: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什么是摘要?

对于科研论文而言,摘要是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概述,通常它也被认为是研究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个100-300字的单个段落或结构化段落,摘要需要起到预览全文的作用,以吸引人的、专业上和科学上准确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介绍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目标是什么,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如何实现的,以及主要的发现等内容。此外,论文的出版和后续被引用的命运取决于摘要是否足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准确地传达研究的科学内容。

摘要的基本组成列表

无论什么学科,摘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背景或动机、问题陈述、研究方法、结果和意义。每个部分通常是几句话甚至更短,根据期刊的要求不同,可能会存在可拓展的空间。同时,这些组成部分可以相互合并也可以彼此分离。下面我们就摘要的每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加以说明,提供一些可用于撰写您的下一篇文章或会议摘要的基本技巧。

1、动机

读者为什么要关心论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结果?如果文中问题的不是显而易见地能引起别人的兴趣,那么就首先需要解决动机问题。如果论文的工作在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上取得了小幅的进展,那么先给出关于问题的陈述,指出论文所关注的是这个重大问题的哪个方面。这一部分应该包括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果研究取得成功的话可能产生的影响。

2、问题陈述

您想解决什么问题?您在检验什么假设?您的研究是为了填补实践的、科学上的、还是理论上的空白?在摘要的这一部分回答这些问题,并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把问题陈述放在动机之前,但这只有在大多数读者已经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的情况下才有效。

3、途径和方法

您做了什么来获得您的结果和解决您之前提出的问题?您做了什么重要的假设?切记表达得具体而简洁。方法部分通常可以与结果部分合并。

4、结果

这一部分应该揭示通过您设定的研究方法获得了些什么结果,特别是那些最重要的发现。如果合适的话,可以在结果处给出结果的数值,但不要给出容易被误解的数值。注意避免含糊不清的限定词,例如“very”, “small”, 而且,除非有严格的统计分析结果作为支持,也不要用“significant”。摘要这部分并不会给您足够的空间来充分解释所有结果,因此仅需提及最重要的发现。

5、含义和结论

您所取得的结果具有什么广泛的影响?这部分就是您用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论文其余部分的地方。摘要的最后几行应该引到导言的第一段,但不要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最重要的是,说明论文中的研究对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影响,如果存在更广泛的应用,那么也应该提到。

额外的摘要撰写小技巧

遵循上述关于摘要部分的指导原则,来吸引读者对论文做进一步的了解,但同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绝对不能超出摘要的字数限制。

简单地说,如果摘要太长或格式不正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稿件很可能会被拒绝或视为不可接受。务必查看期刊指南以了解其对于摘要的要求。

•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局限性应予以说明,通常只要使用谨慎的词语,例如“might”, “could”, “may”, “seem”就可以了。

•在摘要中加入相关领域的读者经常搜索的关键词或常用短语,这样有助于使您的稿件跳转到搜索结果列表的顶部。

关键词在给论文分配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时也会用到,所以对于稿件未来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的内容应与提交的期刊相匹配。

换句话说,写摘要时要考虑期刊的读者;根据选定的出版渠道,可能需要为某些术语或概念提供特定信息或予以定义。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修改、SCI论文专业翻译服务、英文论文修改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274646.html

上一篇:【火刊周评】争论中前行的iScience,还值得期待吗?
下一篇:我的首篇SCI论文的发表历程:运气与汗水同在——【LetPub征稿】
收藏 IP: 116.233.22.*| 热度|

1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