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语音引擎教学系统之一

已有 1546 次阅读 2023-1-1 07:3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语音引擎教学系统之一

1产品描述什么是“语音引擎教学系统”?

        语音引擎教学系统(Speech Engine”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语音学习和康复计划,面向矫正专业人士,为患有不同性质、背景和复杂程度的语音发育迟缓的儿童提供服务。主要目标帮助专家激活儿童的语音资源和发展儿童语音。这个程序有36个互动课程。每一个都有明确的结构和详细的描述。“语音引擎教学系统是教师的一个热情好帮手,让教师的日常工作变得容易。课程以卡片、各种故事地图和图片等形式提供了必要的材料。

2解释性说明

“Mersibo”公司的“语音引擎教学系统”项目是俄罗斯教育市场的一个全新产品。它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时代要求和条件。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2013年10月17日第1155号“关于批准联邦国家学前教育教育标准”的命令,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标准强调了儿童作为一个“玩游戏的人”的地位,也就是说,教育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游戏过程。“演讲者”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并将游戏矫正方法视为儿童教育的关键。

从事儿童工作的专家指出,有语言发展问题的儿童每年都在增加。孩子们开始说话的时间比十年前晚,他们的词汇非常简陋,语言本身也非常原始。在现代儿童中,除了语言问题外,听力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难。此外,语言发育迟缓导致难以形成读写能力。因此,重要的是不要浪费时间,及时发现孩子的言语发育迟缓,开始全面形成对言语、视觉和听觉注意力、思维活动的感知和理解。这种综合方法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结果:孩子开始更积极和全面地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成年人和同龄人接触。

3语音引擎教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1根据全环基金的时间要求和标准,本方案中的所有教学材料:

Ÿ   是用于儿童工作的计算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Ÿ   需要成人参与,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

Ÿ   具有良好的美学设计和填充;

Ÿ   培养儿童正常年龄发育所需的技能;

Ÿ   促进成功和目标的实现;

Ÿ   促进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

2该计划包括36个课程,每个课程包含7-8个不同的任务,旨在:

Ÿ   语言激活;

Ÿ   音位感知的发展;

Ÿ   形成空间思维;

Ÿ   稳定情绪背景;

Ÿ   发展智力能力;

Ÿ   增加对周围世界的了解;

Ÿ   改善大小运动;

Ÿ   培养积极的学习准备

与教孩子说话目标相关的不同活动合乎逻辑地从一个转移到另一个。所有旨在激活语音的材料都被分散在课堂上,并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排列。在第一节课上,言语、视觉和听觉负荷的剂量是为了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的活动,并适应给定的学习结构。

从第一节课开始,专家就可以观察孩子们吸收材料的动态情况,并有机会回到程序的任何地方,与孩子们重复一些任务,直到完全吸收。此外,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专家可以用自己的任务来补充拟议的方案。该计划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使用一套现成的、深思熟虑的课程,包括任务、练习和游戏,按排列顺序增加难度等级。

4、对残疾儿童

语音引擎”方案旨在帮助在学前教育机构、私人诊所、康复机构和发展中心的儿童。其中:

Ÿ   无法表达思想和表达短语的儿童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所说的话的儿童

Ÿ   语言发育严重迟缓的幼儿;

Ÿ   不同程度智力迟钝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Ÿ   有自闭症的儿童;

Ÿ   创伤后言语障碍儿童

Ÿ   等等。

5任务类型

所有任务的选择都考虑到了教“不会说话”的孩子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专家孩子进行不同的练习,将注意力从言语活动转移到运动活动,从运动活动转移到听力活动等。主要任务类型以以下形式呈现:

Ÿ   模仿和重复声音/音节/单词的口头练习;

Ÿ   语音和象声词互动游戏;

Ÿ   处理物品(胶带、玩具、球);

Ÿ   手指体操;

Ÿ   自我按摩元素;

Ÿ   使用主题图片和故事图;

Ÿ   发音体操任务;

Ÿ   学习和用动作重复简单的词等。

所有的任务都是为了激活孩子的语音活动,包括说声音/单词、同步语音和动作、学习正确理解和执行语音指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0009.html

上一篇:心理游戏为什么要在网络中进行培训?
下一篇:语音引擎教学系统之二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