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军医大学的故事:军医六期

已有 4445 次阅读 2022-1-2 07:29 |个人分类:医学知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军医大学的故事:军医六期

时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长的殷希彭提出“仗越打越大,每次战役一打响,就会产生大批伤员。白求恩已经给我们创造了经验,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技术力量不足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把技术力量适当地集中到最急需的地方。我们的办法就是要扩大手术队,在人员物资上加以充实,开展第一线救治工作,不能只在后方等病人。”殷希彭提出抽调外科医生充实前方手术队。他的意见得到卫生部其他领导同志一致赞同。于是,各医院和白求恩医校抽调一部分外科专家和外科医生,充实到各个手术队,加强第一线救护力量。同时,各纵队、旅卫生部也都成立了手术队。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9年6月军医六期学员在石家庄毕业,有47名同学毕业分配到华北军区、内蒙军区和18兵团、19兵团、20兵团各个医院工作。先父被分配到由杨得志任司令、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的19兵团所属的65军任手术队长。65军的前身是1948年组建的华北军区第8纵队,参加过新保安等战役,打过傅作义的王牌35军。1949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辖193、194、 195三个师,其中65军193师历史悠久,前身是黄公略创建的老3军,后改为红6军,长征中的番号为红1军团第1师。先父随65军参加了太原战役,之后,随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转战大西北,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大规模战争结束后,65军参与肃清盘踞西北部分地区的土匪武装。任务完成后,65军于1950年11月,调往山东滕县等地,进行训练和调整。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2月22日,65军由第1野战军第6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归杨得志19兵团建制。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

出国作战,手术队参加前线救护,生死前途未卜,先父和战友们出国前合影留作纪念。先父随65军入朝作战。手术队随作战部队战斗在最前线,抢救伤员,以最大可能挽救前线战士的生命。1953年先父在战争中负伤,回国后在吉林养伤,伤愈后从19兵团转业到北京,放弃组织上安排的行政工作,从事他一生热爱的医务工作,直到离休。先父来自于冀中平原一个叫做丁家庄的小村庄,从抗日战争以来,到朝鲜战争结束,丁家庄先后有几十人从军保家卫国。大多数人在战争中为国捐躯,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功勋。仅有先父和曾任38军副军长的丁纪元,以及曾任内蒙军区的丁记六活到战争结束。先父在朝鲜战场曾遇到38军113师炮兵团团长的同乡丁纪元,二人有短暂接触后,即各随自己的部队奔赴前线。

1953年10月,65军胜利回国,驻防在北京的北大门张家口市,拱卫京师,保卫北京的安全。在2年多时间中,65军共进行大小战斗380余次。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就是根据著名作家巴金在65军194师体验生活撰写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成。

1950年7月,华北医科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军医大学,校长为周泽昭,隶属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1951年7月,天津军医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仍隶属总后勤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白求恩医科大学与第三军医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就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车敏瞧任政治委员,王恩厚、陈淇园任副校长,康立泽任副政治委员。

在第一军医大,殷希彭提出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为实现这一方针,学校领导在抓紧制度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下最大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师资队伍的目标。为此,学校除继续招聘中外名家高手来校工作之外,决定将参加抗美援朝的几十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本校第一批五十多名本科优秀毕业生留校任用,同时加强对在校老师的培训,凡是战争年代作出贡献而只有短学制学历的教师,均有计划地派出进修,或办培训班为他们进行“补课”,还争取一切机会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学校的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殷希彭访问了苏联,考察了苏联军事医学科研和教育。回国后,他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培养军事医学人才的建议报告。在他的支持之下,第一军医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由生理学教授陈定一任系主任,聘请苏联专家波波夫来校任教,主讲航空生理,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放射医学毕业生。学校还在全体学生中增设战时卫生勤务和三防课程,使得学校教育更加适应了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58年,第一军医大移交地方,7月,集体转业到地方更名为长春医学院。院长王恩厚,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为卫生部直属的11所重点院校之一。1959年6月,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下放给吉林省。1978年3月,复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贺云卿,收归卫生部直属。1978年,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2000年6月12日白求恩医科大学于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基础部分与吉林大学的相关原系合并,其余的医科院系成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从1939年的晋察冀边区卫生学校到1953年第一军医大学,在白求恩精神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医务工作者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同其他英烈一样,为新中国的创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书写了一段被永远被历史铭记的军医大学的历史。

注: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恕不一一列举网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19232.html

上一篇: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军医大学的故事:在战火中成长
下一篇:组胺不耐受和的肠道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