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肺部疾病

已有 1596 次阅读 2021-6-4 05:34 |个人分类:疾病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肺部疾病

肺是一对海绵状的充满空气的器官,位于胸部两侧。气管将吸入的空气通过它的管状分支(称为支气管)导入肺部。然后支气管分裂成越来越小的分支(细支气管),最后变细。细支气管最终形成一簇称为肺泡的微小气囊。在肺泡中,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是新陈代谢的废物,它从血液进入肺泡,在那里可以呼出。在肺泡之间有一层称为间质的细胞,其中包含有血管和细胞,有助于支持肺泡。肺被称为胸膜的薄组织层所覆盖。胸腔内部也有同样的薄组织——也叫胸膜。一层薄薄的液体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肺在每次呼吸时扩张和收缩时能够平稳地滑动。

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受损导致难以排出空气,导致呼吸短促。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的病因。

肺气肿: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由吸烟引起。肺部气囊(肺泡)之间脆弱的壁被破坏,将空气困在肺部,使呼吸困难。

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反复发作的咳嗽,通常由吸烟引起。呼吸也变得困难,在这种形式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炎:单肺或双肺感染。细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原因。

哮喘:肺部的气道(支气管)发炎并可能痉挛,导致呼吸短促和喘息。过敏、病毒感染或空气污染常常引发哮喘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肺部大气道(支气管)感染,通常由病毒引起。咳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

肺纤维化:一种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气囊之间的壁)会留下疤痕,使肺部僵硬,导致呼吸短促。

结节病:微小的炎症区域会影响身体的所有器官,大部分时间都会累及肺部。症状通常较轻;结节病通常是在X光检查时发现的。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超重使呼吸时胸部难以扩张。这会导致长期的呼吸问题。

胸腔积液:液体在肺和胸壁内部(胸膜腔)之间的正常微小空间积聚。如果胸腔积液过大,会导致呼吸困难。

胸膜炎:肺内(胸膜)的炎症,吸入时常引起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或肺栓塞可能导致胸膜炎。

支气管扩张:通常在反复感染后,气道(支气管)会异常发炎和扩张。咳嗽伴有大量粘液,是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症状。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一种罕见的疾病,在肺部形成囊肿,引起类似肺气肿的呼吸问题。LAM几乎只发生在育龄妇女中。

囊性纤维化:一种遗传性疾病,粘液不易从呼吸道清除。过多的粘液会导致终生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和肺炎。

间质性肺病:间质(气囊之间的衬里)病变的一系列病症。如果这个过程不能停止,最终会导致间质纤维化(疤痕形成)。

肺癌:癌症几乎可以影响肺部的任何部位。大多数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肺炎。慢性咳嗽、发烧、体重减轻和盗汗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严重疾病引起的严重、突然的肺部损伤。在肺部恢复之前,通常需要机械通气维持生命。

球虫病:一种由球虫病引起的肺炎。球虫病是一种在美国西南部土壤中发现的真菌。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或是流感样疾病完全康复。

组织胞浆菌病:由吸入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在美国东部和中部土壤中发现的真菌。大多数组织胞浆菌肺炎是轻微的,只引起短暂的咳嗽和流感样症状。

过敏性肺炎(过敏性肺泡炎):吸入粉尘引起肺部过敏反应。这通常发生在农民或其他人谁干,灰尘植物材料的工作。

流感:一种或多种流感病毒的感染引起发烧、身体疼痛和咳嗽,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流感可发展为危及生命的肺炎,尤其是在有医疗问题的老年人中。

间皮瘤:一种罕见的癌症,由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排列而成,最常见的是肺。间皮瘤往往出现后几十年石棉暴露。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道(支气管)感染,引起持续性咳嗽。为预防百日咳,建议青少年和成人使用增强型疫苗(Tdap)。

肺动脉高压:许多情况会导致从心脏到肺的动脉血压升高。如果不能确定病因,这种情况被称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肺栓塞:血凝块(通常来自腿部静脉)可能破裂并进入心脏,心脏将血凝块(栓子)泵入肺部。呼吸急促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2002年在亚洲首次发现的由一种特殊病毒引起的严重肺炎。世界范围内的预防措施似乎已经控制了SARS,在美国没有造成死亡。

气胸:胸部有空气;当空气不正常地进入肺周围区域(胸膜腔)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气胸可由损伤引起,也可自发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9600.html

上一篇:妊娠期呼吸急促的原因
下一篇:肺泡的功能和紊乱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