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生菌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并发症和共病
1、益生菌对胃肠癌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影响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有关。然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癌症患病率以及癌症症状之间的确切联系仍然不清楚,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Liang等人试图通过研究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存在与癌症患病率和癌症症状联系起来,并探讨益生菌干预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癌症症状的影响。他们首先对112例胃癌和88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用于评估胃肠道症状,用葡萄糖氢呼气实验确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然后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三活菌胶囊或安慰剂治疗。随后,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状态和胃肠道症状评分进行再分析。他们发现63.0%的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查阳性,对照组只有16.3%的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他们报道在癌症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有关。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有效对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并能显著改善胃肠道肿瘤相关症状(Liang, et al. 2016.)。
尽管大量的动物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对各种肝病都有有益的作用,但对人类肝病有益作用的证据仍存在争议。Kwak等人进行了一项随机分组实验研究益生菌对慢性肝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他们把53例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使用了六种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组合配方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进行治疗。4周后研究粪便细菌组成的变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变化、肠道通透性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发现在6种益生菌中,乳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中这3种在益生菌治疗组患者的粪便中增加(P<0.001),而安慰剂组的粪便中没有变化。在益生菌治疗组的许多个体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失,但在安慰剂组中没有一列消失(24对0%,P<0.05)。益生菌治疗组的一般胃肠道症状也改善了更多,益生菌治疗组的肠道通透性改善略高于安慰剂组(50% vs.31.3%,P=0.248),但没有显著性区别。粪便中乳酸菌数量与肠道通透性呈负相关(P<0.05)。两组肝脏化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他们指出在慢性肝病患者,应用益生菌对改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临床症状改善有效,但对肠道通透性和肝功能无效(Kwak, et al. 2014.)。
微小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谱中最温和的一种。Gupta等人研究了肝硬化合并微小肝性脑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胃肠转运时间。他们筛查了230例肝硬化患者,从中选出102例(44.4%)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所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精神量表肝性脑病评分≤-5分。所有患者均接受葡萄糖氢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乳果糖呼气实验检查口盲肠转运时间。他们发现在102例患者中有57例(55.9%)肝硬化患者存在微小肝性脑病。其中22例(38.6%)诊断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没有微小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中有4例(8.9%)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0.001)。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者口盲肠转运时间明显延长(p<0.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女性、低教育程度、低白蛋白、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存在和口盲肠转运时间延长与微小肝性脑病的存在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微小肝性脑病的唯一相关因素。这项研究表明肝硬化合并微小肝性脑病患者有较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病率。对这些患者需要采用利福昔明、益生菌和促动力治疗原理(Gupta, et al. 2010.)。Bajaj等人报道了他们用益生菌酸奶治疗微小肝性脑病的研究。在补充益生菌酸奶后,肝硬化患者的微小肝性脑病逆转率显著,且依从性良好,具有长期依从性(Bajaj, et al. 2008.)。西沙必利可增加肝硬化患者的口盲肠转运时间和减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表明促动力学在治疗微小肝性脑病中的潜在作用。西沙必利或抗生素治疗可以逆转肝硬化患者小肠动力、口盲肠转运时间和改善肝功能。
华静等人报道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量明显减少,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则明显升高,大肠杆菌已替代双歧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华静等, 1998.)。吴仲文等人的研究表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主要专性厌氧菌下降,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上升,表现为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明显下降,大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明显增加,存在明显的菌群比例失调(吴仲文等人, 2001.)。张美华和贾林在“肝性脑病患者肠道微生态改变及微生态治疗”一文中报道乳酸菌和双岐杆菌等单菌及多联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益生菌,能改善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例,有效抑制细菌易位和调整肠道菌群,减少腐败菌和尿素酶阳性细菌的活性,减少肠源性毒物生成; 降低肠道PH值及其渗透性,改善肠上皮营养状况及屏障功能,提高肠道防御和免疫机能,增加毒物清除和减少毒物吸收,对肝性脑病具有显著的防治疗效(张美华和贾林. 20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