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儿童时期诊断出的肠脑相互作用障碍(DGBI)会持续到成年

已有 512 次阅读 2024-12-14 20: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肠脑相互作用障碍

肠脑相互作用障碍(DGBI),以前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个总称,包括非常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儿童和青少年DGBI的特征是长期反复出现的胃肠道症状,而不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患有DGBI的年轻人在学校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因所有障碍症状而出现心理问题。虽然这些疾病通常可以通过最少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但儿童接受不必要的检查是很常见的。同时,重要的是不要错过病理性肠功能下降的疾病。区分这些疾病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儿科胃肠病学家。

肠脑相互作用障碍可导致胃痛、便秘、酸反流、恶心和呕吐。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许多挑战。非常严重的症状会使孩子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并经常影响整个家庭。儿童通常会出现暂时性胃肠道问题,表现为大便稀或短暂的轻度胃痛。为了将此类问题归类为DGBI,症状必须是复发性和持久性的,至少持续数月。

肠脑相互作用障碍不是排除其他原因的诊断,而是使用严格定义的诊断标准进行的诊断,包括两个月内反复出现的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病史,包括生长曲线、体格检查,以及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有限的血液取样,都足以做出诊断。

成功治疗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帮助患者了解疼痛或经常妨碍症状背后的潜在机制。因此,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讨论要在和平与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并且有提问的空间。孩子及其监护人对问题含义的理解,以及病情通常良好的预后,本身就是治疗的基石。

根据发表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约15%的患者在儿童时期诊断出的肠脑相互作用障碍(DGBI)会持续到成年。儿童期DGBI应得到良好监测,直到成年,尤其是焦虑和情绪障碍患者。

研究人员评估了儿童期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医学诊断是否与成年期的重复诊断有关。参与者最初是根据全科医生对IBSFD或慢性特发性便秘的诊断确定的,并进行了至少10年的随访。只有在18岁之前和之后长期了解该诊所的患者才有资格。

分析样本包括60794名参与者。他们首次诊断IBSFD的平均[SD]年龄为21[5]岁,22%IBS首次诊断发生在18岁之前,24%FD首次诊断发生于18岁之前。在5865名有IBSFD儿童期记录的参与者中,15%在成年后被进一步诊断。IBS在成年后的重复诊断率(20%)高于FD11%)。风险因素分析表明,患有DGBI的女性儿童可能受益于更密切的随访,包括获得社会支持(已被证明对成年人有保护作用)和心理治疗。

评估了潜在的调节因素,以确定它们对儿童疾病延续到成年概率的影响。女性持续增加重复DGBI诊断的风险(比值比[OR]1.81),IBSOR 2.02)比FDOR 1.24)更高。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出身与成年后再次诊断DGBIIBSFD无关。在可预测成年后重复诊断的合并症和药物中,只有之前为DGBIOR,儿童期1.26)或IBSOR,童年期1.31)开具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达到了统计学意义,尽管抑郁症诊断接近IBS的统计学意义。对于FD,只有儿童期之前的胃炎诊断(OR 1.41)接近统计学意义。儿童胃炎是IBS的危险保护因素(OR0.46)。

观察到DGBI总体上和FD在成年后重复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关于DGBI,女性性别(OR1.6295%CI1.22-2.13P=0.001)和任何时候的抑郁症(OR1.695%CI1.32-2.17P<0.001)都是独立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对于FD,任何时候的抑郁症(OR2.5995%CI1.70-3.96P<.001)和任何时候的胃炎(OR2.4495%CI1.40-4.60P=.002)与重复诊断有独立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不同从业者对DGBI的诊断可能存在差异,15%DGBI遗留率可能被低估了。研究作者指出:“风险因素分析表明,患有DGBI的女性儿童可能受益于更密切的随访,包括获得社会支持,这已被证明对成年人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心理治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464307.html

上一篇:定义和理解肠脑相互作用障碍( DGBI )
收藏 IP: 84.17.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