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工程教育须伦理“护航”

已有 2281 次阅读 2014-7-17 10: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校企各界人士共聚清华同倡高校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教育须伦理“护航”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王蕾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国内高校的工程专业也逐渐炙手可热。然而,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表上,却少了一门在国际上通行的课程——工程伦理。难道工程建设只需要学开路架桥的技术,不需要伦理意识的约束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久前,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清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论坛在该校开幕,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相关院系负责人,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建设负责人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还就工程伦理教育中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对话,企业界代表和学术界人士对工程伦理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献计献策。

缘起: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近代,科技开始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土地沙化、克隆实验以及非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消耗等却悄然而至。究竟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人类逐渐醒悟到,工程活动中包含着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选择,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人都面临心灵的拷问: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刘惠琴用这番话道出了本次论坛的举办缘由,也拉开了论坛的序幕。

事实上,作为我国工科强校和工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对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工程人才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直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论坛致辞中,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杨斌援引了该校校长陈吉宁去年9月在给师生校友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三位一体”的理念,即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延伸到价值塑造,而价值塑造正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和主旨。

杨斌表示,中国正由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强”不仅指质量、水平及创新能力,更包括价值和理念方面的提升,工程人才培养也应当从强调工具理性向突出价值理性方向提升和转移。“应该说,这种改变在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已开始,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业企业界以及基层民众也已经形成三股强大的力量,共同转变价值观念,推动和促进可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模式。”

火花:工程活动应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代表们从各自领域出发,畅谈了对工程伦理的理解,用创新的思维和对实践的思考共同探讨了工程伦理和工程教育。

比如,中国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在谈到工程伦理教育时表示,工程师应该是接受过全面教育的人,是有全球公民意识的人,有伦理道德的人。“反思过去的工程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工程化和技术化的教育,而现在我们应该扩展为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的、在‘工程’与‘人文社科’交融影响下的工程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雒建斌则对工程伦理的定义和两重性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程伦理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教育阶段,工程伦理可被视为一种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而在研究阶段,伦理则意味着坚持不懈和天道酬勤,坚守学术目标。“在工程建设阶段,要尊重人性、尊重科学、尊重文化传承,使工程活动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在工程后处理阶段,则要注意保护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雒建斌说。

在发言中,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HSE总监路志雄从行业的角度谈到了组织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伦理问题。

路志雄认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有主动动力和被动动力两种。主动动力来源于效益的要求,而被动动力则来源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失败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影响巨大的负面事件。“对负面事件的处理,应该作何选择?安全事故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路志雄表示,如果在未遂事件层面采取措施,发生严重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在面对安全隐患或者事故时,不能只是从操作角度看待问题,更多的时候要用伦理道德判断来作出选择,正确评估事故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决定最后对策。

对话:共议工程伦理教育

据了解,清华大学从今年9月起,要求新入学研究生至少修读一个学分的职业伦理课程,各院系纷纷配备了师资来支持伦理课程的建设。因此,论坛也专门设置了圆桌对话,企业界代表和学术界人士面对面,共话工程伦理教育。

在对话中,英特尔(中国)首席企业责任官杨钟仁表示,如果没有公民责任,企业的文化、规划和制度都是空中楼阁,当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快时,价值观的驱动变得日益重要,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因此,企业需要具备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此外,杨钟仁认为,学科融合对于工程伦理教育也很关键。“未来中国90%的增长点在于新型城镇化,如何从伦理角度,把工程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城镇化,使城镇化以人为本?就需要将科技、人文、艺术和社会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建立智慧城市和文明城市。”他说。

事实上,在此次对话中,多位学者都表示,不应单方面看待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比如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佐便认为,应该从工程伦理实践和工程伦理教育两个方面来促进工程伦理的发展。“在工程伦理实践中如何提高工程伦理意识并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工程教育应通过学科前沿讲座和毕业设计实现伦理教育,跟踪或者引领实践的发展,并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种伦理要求容纳其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则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观点出发,表示更多的权利意味着承担更大、更重要的责任。因此,企业是最有力量的工程伦理行动者,也是伦理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他建议校企联合开设伦理课程,使学生从实践的视角真正理解伦理规范。

《中国科学报》 (2014-07-17 第6版 动态)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2416.html

上一篇:高考可否不再“分分必较”
下一篇:“善待博士”的博士生组织
收藏 IP: 61.148.243.*|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